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呼吁無障礙

肢體無礙環境才是障礙(第1篇)

26 May 2013


報導:涂素燕 
攝影:張智玟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這個社會對殘疾朋友來說,到處是牆。  殘疾朋友從成長過程到踏入社會,上學、工作、旅游休閒,都面對一道又一道的牆。
 肢體或生理障礙,不是殘疾人士參與社會的障礙,環境的障礙才是變相隔絕他們參與社會的癥結……
第13屆大選之前,各政黨均許下各種美麗承諾,卻有殘疾團體控訴,這個國家勾勒的美麗圖像里面沒有他們。
 其中“殘障人士崛起組織”控訴,政治人物不重視殘疾人士課題,沒有照顧殘疾人士的福利。
 在我國,長久以來,殘疾人士面對的問題,不只是肢體的限制,而是“殘疾”的環境。
 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殘疾人士因為公共設施的障礙和社會觀念缺陷,長期被社會變相隔離。
 Say IT網絡公司創辦人黃世凌,是一位肌肉萎縮症患者,需要依靠電動輪椅活動。
 他說:“我到台灣旅遊時,到處可以看到殘疾人士出遊活動,但是本地的殘疾人士通常很少外出,不是因為台灣殘疾人士特別多,而是他們的公共設備對殘疾人士比較友善。”
 我國早在1993年,就修訂法案規定國內所有建築物,包括新建的建築物和已經建峻的建築物,都必須建設殘疾人適用的設施。
 可是我們留意身邊的建築物,是否所有建築物都達到標準?
 先說公共建築物就好,很多學校、學院這些教育場所,就沒有提供殘疾人士設施,導致許多殘疾小朋友因而失去接受完整教育的機會。
成為社會弱勢族群
 美門就業與福利主任潘銀珠表示,許多肢體殘障的孩子,因為學校沒有殘疾人設施,往往上完小學,中學就輟學。
 “很多殘疾人士小學時是家長抱他們上學,隨著年紀增長體重增加,家長抱不動了,只好讓他們輟學。”
 一些學校因為不想麻煩,甚至拒絕錄取殘疾學生,剝奪他們上學的權利。
 “我是后天殘障,但我的副校長和老師很好,他們勸我繼續上學,把課室安排樓下,並借出教員廁所給我用,我才能繼續上學。”
 可是她上學院時,面對很多環境障礙,向校方爭取改善,卻沒有得到回應,需要靠自己克服重重環境問題。
 例如學院沒有適合輪椅使用者使用的廁所,所以在學院時她都盡量不喝水,儘管如此,還是經常要忍尿。
 教育機會的限制和環境的障礙,直接影響殘疾人士日后的就業及社交活動,使他們成為社會弱勢的一群。
 這種問題一環扣一環,給殘疾人士跟社會之間築起一道又一道的高牆。
無法享平等就業機會
 我國大部分殘疾人士,都無法跟非殘疾人士一樣享有平等就業機會。
 潘銀珠說,一些殘疾人士因為生理或心理障礙程度嚴重,不適合工作。許多殘疾人士也因為個別生理或心理障礙程度,能夠從事的行業有限。
 最大問題就是前文提到的教育機會,我們的社會有許多殘疾人士,因為教育程度低,沒有特別技能,很難找到工作,她指出,這類殘疾人士需要先接受培訓才能投入職場。
 但是,他們就算成功找到工作,也只能從事一些工資較低的行業,一個月900令吉、1000令吉薪水,在一些高消費的地區,可能不足以負擔房子租金、交通費、膳食費等基本開銷,很難生存。
 更殘酷的是,殘疾人士就算跟非殘疾人士有同等資格,尋找工作時也不能跟非殘疾人士一樣得到同等對待。
 黃世凌有位殘疾朋友,學院畢業以后找工作,在電話里跟對方暢談甚歡,但一提到自己是殘疾人士,對方就沒有下文。
 “一些企業就算願意聘請殘疾人士工作,也會開出很多條件,比如只是聘請障礙程度比較低的殘疾人士。”
工作環境充滿障礙
 世凌發現,許多殘疾人士本身就算有高學歷,但是在面試工作時,也不敢像非殘疾人士那樣跟雇主談薪資福利。
 “許多雇主在雇用殘疾人士時,有一種心態,我給你一份工作已經不錯了,而不是看這位員工的能力,平等對待他。”
 還有一些情況,一些殘疾人士即使可以勝任一些工作,但工作環境充滿障礙,也會讓他們無法上班。
 有位中風后癱軟的經理,雖然有能力繼續工作,但是因為辦公室在二樓,所以無法上班。
 類似情形,是人的障礙,還是環境的障礙?所以有人指殘障的“障”,指的非殘疾人士本身的“障礙”,而是外在環境不利條件構成的“障礙”。
 潘銀珠說,儘管政府提供聘請殘障人士的私人企業稅收優惠,不過,目前只有一些知名連鎖企業、著名酒店,長期招聘殘障人士工作,一般企業很少招聘殘障人士。
 “許多殘障人士就業以后,在工作崗位上也會面對很多問題,比如人際關系、同事之間的配合等問題,很難持久做一份工作。”
美門培訓及提供就業機會
 美門殘障關懷基金會,從1990年代中期,就成立職訓中心,提供殘疾同胞職業培訓,及協助他們投入社會。
 除了內部提供就業機會,及成立教育中心、藝術中心、關懷中心等,以各種方式協助殘疾人士參與社會,自2005年以來,它也充當雇主和殘疾人士之間的橋樑,提供殘疾人士和企業就業配對、在職支援及輔導等服務。
 雇主跟求職的殘疾人士,只要分別向美門登記職位空缺及求職需求,美門就會根據雇主的要求,以及求職殘疾人士的需求,為雙方配對。
 潘銀珠表示,殘疾人士靠自己找工作非常困難,通過這樣的配對成功率比較高。
 “我本身也是殘疾人士,比較能夠理解殘疾人士對工作環境的需求。”
 去年2月起,美門聯合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拉曼學院和Say IT網絡公司,推出www.okujobs.com.my網站,方便尋找工作的殘疾人士和有意聘請殘疾同胞的公司,登記本身資料。
殘疾人士依組別分類
 我國根據殘疾人士生理功能障礙,把他們區分為數個組別,分別為:聽覺障礙人士、語言功能障礙人士、視覺功能障礙人士、肢體殘障人士、學習功能殘障人士、精神障礙人士及多重障礙人士。
 根據潘銀珠的觀察,目前最難找到工作的殘疾人士,包括全盲的視障者、自閉症患者、學習功能障礙者及有精神疾病的人。
 “其中自閉症患者、學習功能障礙者,很難跟別人溝通,雇主也很難理解他們。”
 精神疾病患者普遍上面對社會異樣眼光,很多雇主對精神疾病不理解,多數不願意聘請精神疾病患者工作。
 還有許多殘疾人士是后天殘障,除了必須克服生理障礙,往往也面對很大心理障礙,“如果年紀又大了,找工作會更難。”
 通過美門尋找工作的,還包括一些中風人士,“他們當中有些是經理、專業人士等高等知識分子,但是中風后因為心理障礙,不容易繼續出來工作。”
環境限制殘疾者就業
 企業有意聘請殘疾人士工作,向美門或到www.okujobs.com.my網站登記后,美門的代表或“就業輔導員”會到該企業實地考察,確認公司地點環境是否適合殘疾人士就業。
 潘銀珠表示:“許多登記聘請殘疾人士的公司,環境其實並不適合殘疾人士上班。”
 比如一些公司是雙層建築物,卻沒有電梯,輪椅使用者就不可能在這些公司上班。
 一些地點偏遠的公司,附近要是沒有公共交通,視障者或沒有交通工具的輪椅使用者,也不方便上下班。
 她說:“只要辦公室位于底層,沒有梯級,就算高樓建築但有電梯,以及只要有空間較大的廁所,就能符合輪椅使用者的需求。”
 如果公司硬體設施可以配合殘疾人士的需求,美門會引荐求職的殘障人士跟雇主面試。
 殘疾人士受聘以后,“就業輔導員”會為他們及雇主提供在職支援,“包括幫助殘疾人士勝任他們的工作、調解他們跟雇主跟同事之間的問題。”
就業輔導員任重道遠
 在日本、美國,為殘疾人士指派“就業輔導員”(Job Coach),為殘疾人士和雇主提供支援的制度行之有年。
 這種制度已經發展出一套完善的系統和指南,成功為殘疾人士和雇主調解許多工作及人事問題。
 近年,我國福利部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攜手推行這項計劃,從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中挑出代表,派送到日本接受訓練,成為“就業輔導員”。
 潘銀珠本身就是一位合格的“職業輔導員”,曾經到日本接受訓練。
 她的職責,除了協助殘疾人士尋找工作,還會繼續跟進他們的就業狀況,並針對他們或雇主面對的問題,給予全面支援。
 還沒有接受“職業輔導員”培訓之前,她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去調解殘疾人士和雇主之間的問題,但往往遇到很多棘手問題,無計可施。
 她指出,這項計劃推行后,確實幫到許多殘疾者成功就業,最重要的是,成功協助殘疾人士和雇主解決許多問題,讓殘疾人士可以持續留在同一工作崗位。




執教鞭視障不是負擔(第2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練國偉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除了充滿障礙的空間,把殘疾朋友跟社會隔離,一般人和殘疾人士之間築起的心牆,也是殘疾朋友無法參與社會的障礙。  中學教師楊國順是位視障者,他覺得很多時候,企業不聘請殘疾人士工作,是因為不了解殘疾人士的狀況和能力,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跟殘疾人士相處……
殘疾人士的世界跟一般人的世界一樣,當中有熱愛學習、有創意、運動細胞好、社交型的人,也有內向、不喜歡學術理論、討厭運動的人。
 如果讓殘疾人士跟一般人站在同一起跑點,享有平等接受教育及就業的機會,他們一樣可以發揮自己的所長。
 楊國順是位失明人士,從蘇丹依德利斯師範大學畢業后,就在吉隆坡一所中學執教鞭。
 在他執教的學校,只有他一位失明人士,“我們學校的校長,副校長都明白我的能力,同事也樂意協助我,校長和副校長經常鼓勵我,學校需要我的存在。”
 可是他另一位視障朋友,在其他學校執教,該校的校長卻視他為一種負擔。
和學生一起合作教學
 “失明人士尤其像我是全盲的,教書肯定有一定的挑戰性。”但以他本身的經驗,學生基本都滿意他的表現,不會覺得老師是視障者對教學有何影響。
 倒是他自己,必須克服許多工作上的不便,我國的學生目前還是手寫作業,他無法通過語音電腦批改作業,需要通過義工為他念出作業內容以便批改。
 每個星期有一天到兩天,他會帶著作業到十五碑盲人協會,跟義工一起批改作業。“如果是選擇題,我通常會請高年級的同學幫忙批改。”
 我國學校還未實行電腦教學或投影機教學,他目前用點字教材教書。
 “如果是一些圖表、地圖,我一般會找班上一些同學幫忙畫,跟學生一起合作教學。”
互相輔助組成社會
 許多殘疾人士的生活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以視障者來說,他們多數可以照顧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進出自如。
 但是因為視覺的限制,他們也會有需要他人協助的地方,楊國順說:“失明人士不管多么自立,都有需要人家協助的時候。”
 他說,平時在學校會議填寫一些表格,就需要同事代寫,有時學生的作業簿混在一起,也需要其他同事幫他整理好。
 “午餐時在食堂拿飯菜,如果亂撈很不衛生,所以每次就看有哪位同事在場,請他們幫忙。”
 還有等候巴士的時候,視障者無法知道巴士的號碼,需要旁人告訴他們;巴士到站時他們無法知道,通常都會問身邊的人或巴士司機。
 “好像去到南湖鎮巴士站,雖然建築物里有導盲線可以引導我們到櫃台前,但是我們不知道哪一個是自己要去的櫃台,一定要問人。”
 這種情況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到陌生的地方迷路,需要人家幫助一樣,周圍的人只要抱著平常心給予他們協助就好。
 他覺得我們的社會還算有人情味,多數時候都有人願意對殘疾人士伸出援手。
 出生時就沒有手腳,以自身成長經歷寫成《五體不滿足》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日本作者乙武洋匡曾說,這個社會里每個人都是一片拼圖,很多拼圖才能構成一個社會。
 每片拼圖都有凸出來和凹進去的地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凹進去的部分,可以藉別人凸出來部分幫助達成。
 一般人也有擅長的事和不擅長的事,做得到的事和做不到的事,大家都是互相輔助,組成一個社會。
鮮少接觸造成隔閡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殘疾人士,你會上前幫忙,還是視若無睹?
 有時候公眾人士不願意接觸殘疾人士,未必只是因為冷漠,而是不懂怎樣幫助他們或如何跟他們相處。
 我們的社會,長期以來忽視“傷健共融”的理念(“傷健”意指傷殘與健全人士),輪椅使用者黃世凌表示,平時一般人很少會接觸殘疾人士。
 他說,殘疾人士在工作場所,很難跟人打成一片,有時候是雙方的問題。
 一些殘疾人士本身有心理障礙,可能很難打開心房接受其他人,“很多人也不懂得如何跟殘疾人士相處,擔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所以,很多時候,在職場上,雙方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
 楊國順也覺得殘疾人士跟一般人很少接觸,原因是雙方都不了解對方。
 他建議學校可以在團體活動中,增加“傷健共融”的團體活動,讓學生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各種組別的殘疾人士,了解殘疾人士的生活,改變社會大眾對殘疾人士的負面印象。
 “有時候也不能只怪社會不理解殘疾人士,我也遇過殘疾的老師,總是以肢體障礙作為藉口,不願意好好工作,讓校長覺得殘疾人士不能勝任教書的工作,破壞了殘疾人士的形象。”
 他認為,殘疾人士應該好好把握工作機會,盡責做好本分。
學習融入正常社會
 不只是一般人需要了解殘疾人士的需求,打破彼此之間的隔閡,殘疾人士也需要機會學習融入社會,跟一般人相處。
 楊國順認為,許多殘疾人士小學時可能需要上特殊學校,可是中學后如果學習程度沒有問題,最好能夠進入附有特殊教育班的普通學校,因為他們也需要跟同學相處。
 其實,視障者可以在一般學校就讀,不需要太多特別輔具或器材。
 他中學時就讀檳城再那阿比汀中學(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Haji Zainul Abidin),學校設有視障學生融合課程,一直以來,他都是跟同學上課,在學業上一起競爭。
 而同學已經習慣跟視障者一起相處,從來沒有發生欺壓這類不愉快的事情。
 他中學時,是由學校輔助的老師,把作業和考卷使用打字機打成點字,他完成的功課和考卷,再由輔助老師翻譯成一般語言,交給教授該科目的老師批改。
 上到大學就可以選擇盲用電腦,更方便整理筆記和做功課,並不需要輔助老師協助,遇到一些困難,多數是請同學幫忙。
 大學時只需要為視障者準備小房間,方便他們考試或做功課即可。
 視障不是阻撓一個人學習、升學的障礙,在我國有許多視障者,都能夠順利接受高等教育,只擔心學校不了解他們的狀況,剝奪他們受教育的機會。
讓學生學習互愛互助
 楊國順在學校里,學生對他相當熱情,上課之前,經常會到辦公室“接”老師到課室,下課時也會“送”老師到辦公室。
 他在熟悉的環境其實“健步如飛”,不過他一般不會辜負學生的一番貼心。
 他笑說:“一些學生可能是因為同情心,一些可能是因為在課室里呆悶了,想趁機出來走走。”
 他把這當成一種機會,讓他們學習如何協助殘疾人士,希望他們養成這種習慣,在外面看到殘疾人士,也可以很自然地協助他們。
 他希望自己至少可以影響學生對殘疾人士有一種正面的看法,“他們有一天離開學校以后,想起自己有位老師是視障者,也一樣可以教書、就業,而平等對待其他殘疾人士。”
 教育,除了學術以外,應該包括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互愛互助、待人處事等範疇,他跟學生的互動相處,就是一種很好的社會化學習。




要自強開創新生活(第3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覃福榮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一些視障教育辦得較好的國家如美國、芬蘭,許多視障者可以順利完成高等教育,投身各種專業領域,例如律師、作家、教師、工程師、電腦程式設計師等。  在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視障者,比例不是很高,大部分視障者依然面對很大就業困難……
視障者楊國順認為,相較于其他殘疾人士,視障者,尤其是全盲人士,最難找到工作。
 他認識一些視障者,擁有碩士、博士學位,可是很難發揮自己的專長。
 “輪椅使用者只要在無障礙空間就可以從事各種行業,弱視的人也可以通過一些輔具,從事文書、行政工作,可是全盲的人,有許多東西做不到。”
 大部分的視障者,目前都是從事按摩行業。儘管如此,他鼓勵視障者,不要放棄升學的機會,如果有學歷文憑,至少有較多出路和選擇。
 PB按摩中心老板李成就,是我國盲人按摩中心的創始人。
 1983年,他跟師父聯手開辦全馬第一家盲人按摩中心,成功為盲人開闢一條就業和創業之路。
可以獨自勝任工作
 他說:“目前90%盲人從事這個行業,盲人技職培訓中心的學員,大部分都是選擇按摩課程。”
 他認為,按摩確實是最適合盲人的一種行業,盲人不需要旁人協助,可以獨自勝任。
 “一些小規模的按摩院,完全不需要聘請非盲人工作,可以靠自己經營,當然大規模的按摩院,還是需要聘請非盲人打理一些業務。”
 目前很多盲人靠當按摩師維持生計,他中心許多按摩師,都是夫妻檔,靠兩個人的薪水,養活一個小家庭不是問題。
 但他強調:“按摩師需要靠自己的努力,願意打拼,才能有更好的生活,盲人中也有勤勞和懶散的人,懶散的人不管在哪個行業都很難生存。”
學習按摩自力更生
 李成就21歲雙眼失明后,到柯尼盲人訓練中心接受技職培訓,選擇了學習盲人按摩。
 在日本、台灣,長久以來,盲人都是透過按摩、指壓、針灸的行業得以自力更生。
 他說:“柯尼盲人訓練中心從1973年起開辦盲人按摩課程,我的師父周鶴聲,也是一位盲人,他是首位到台灣接受按摩培訓的本地人,然后在盲人訓練中心當指導老師。”
 那個年代,我國還沒有盲人按摩中心,許多人完成按摩課程后都找不到工作。
 “很多按摩中心都不請盲人工作,那時候,盲人的就業機會很少,多數當接線員、打字員,及工廠員工。”他算是比較幸運的一位,在武吉免登一家按摩中心找到工作。
 1983年,他打算出來創業,在師父的協助之下,自己開設按摩中心。
 “我失明以后就在十五碑接受訓練,對這帶環境比較熟悉,加上當時這帶的店租比較便宜,所以決定在這里開店。”
 不過,那個年代,大部分人對按摩行業印象很差,認為這是“特種行業”,“我找了很多間店舖,一聽說我要開按摩院,店主就不肯把店舖租給我。”
 后來,他找到一間有意出售的店舖,向親朋戚友借錢,東借西湊湊夠錢,把店舖買下來,裝修一番,買了一張二手沙發擺放在招待處,買了一架二手冷氣和兩張全新的床,和師父兩個人,就開始做起生意。
 “開始的6個月里,只來了四五位客人,當時大家對盲人按摩不了解,沒有客人上門,師父說堅持下去吧!”
 現在回想,他說如果不是當時自己年輕,充滿衝勁,可能早就放棄。“加上我是運動員,運動精神講求的就是永不放棄的精神,也許是這樣,我挺了過來。”
 今天說起這一切,他對自己的成就,仍然感到很自豪。
設規則保障女員工
 李成就的按摩中心開始營業的前三年,客人很少,一直面對虧損。
 他說:“那時由師父一個人守店,我則在外推廣市場,寫信、打電話給一些協會、社團,向他們介紹盲人按摩,他們舉辦活動時,我要求他們讓我去演講,讓更多人了解什么是盲人按摩。”
 按摩中心一直開了三四年,生意才開始有點起色,陸續有越來越多客人上門。
 很多客人后來成為熟客,靠口碑行銷,口耳相傳,生意越來越好,他開始增聘許多盲人按摩師。
 坊間一般按摩院都是女按摩師服務男性,為了保護女按摩師,他為自己的按摩中心立規則,女顧客可以選擇男性或女性按摩師,但女按摩師只服務女顧客,男顧客不能選擇由女按摩師服務。
 這個不成文的行規定下來后,其他盲人按摩中心也不約而同遵守,現在所有盲人按摩中心都有這樣的規定,“這樣很多女性盲人的家人也比較放心讓她們從事按摩行業。”
自我增值提升技術
 李成就的按摩中心至今已經營將近30年,從當年只有兩個按摩床位,到今天增加到40多個床位,是十五碑規模最大,經營最成功的盲人按摩中心。
 這30年來,他不斷進修,把日本、中國、印尼、泰國的按摩技法,巧妙結合成一套完整按摩法。
 他對自己的按摩技法非常有信心,“現在我們的按摩可以說是獨一無二,對那些有運動傷害者有很大功效。”
 到今天,他依然親自為顧客按摩,許多顧客都會點名要他按摩。
 他也是盲人按摩協會主席,盲人按摩協會經常都會舉辦一些進修班、提升課程,從國外邀請講師,讓專業按摩師進修人體學、中醫基礎理論,以及提升按摩技法。
面對競爭需靠實力
 所謂“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李成就成功經營盲人按摩中心后,1990年代,十五碑一帶盲人按摩中心如雨后春筍四處林立。
 他表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美國911事,以及沙斯等影響經濟,那幾年很多盲人按摩院生意一落千丈。”
 他說,也有許多盲人按摩院,因為手藝不精而逐漸被市場淘汰。
 “早期盲人按摩大受歡迎,很多人爭相出來開店,一些只學過一點按摩的人,看到生意好做就大膽出來開店,按摩中心當然無法持久經營。”
 近年越來越多腳底按摩、水療中心崛起,盲人按摩院面對競爭激烈,許多按摩師的生計都受到影響,只有信譽好的盲人按摩中心,及像他的按摩中心這種老字號,才抵得住這股衝擊。
 “這幾年十五碑重新包裝打造成小印度,吸引許多外國遊客到這帶遊玩,一些外國的旅遊作者也來訪問我的按摩中心,文章在網絡上宣傳,這幾年也開始有外國遊客上門。”




自修展才華創業當老板(第4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李文源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網絡科技縮短世界的距離,對患有肌肉萎縮症的黃世凌而言,科技更是打破他跟社會的藩籬。  他靠僅能活動的右手,以滑鼠創辦自己的網絡公司,他說:“科技是上天賜給殘疾人士最好的禮物。”
生命,表面看來建立在具體肢體之上,但是肢體的物質真的是生命的全部嗎?
 來自檳城的黃世凌,患有肌肉萎縮症,目前僅剩右手手指能夠移動,他這一路走來,證實肢體的限制,囚禁不了一個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靈魂。
 現年34歲的他,和朋友經營著一家叫SAY IT的網絡公司,主要為客戶提供網頁設計、廣告設計、電子商務等服務。
 殘疾人士因為環境、交通、企業設備等障礙,在社會就業面對很多困難,要創業當老板更是難上加難。
 從為工廠做手工活計、在資訊科技領域當上班族、到創辦自己的網絡公司,他跨過肢體、大環境、學歷門檻等重重障礙,一步一步達成自己生命中的各個目標。
 科技資訊領域是屬于專才的天地,在這學歷至上的年代,他只上過六年小學,卻成功投入這個領域。
把握進修機會
 小學六年級畢業以后,家人因為交通問題,無法送行動不便的他上中學,他只好輟學在家,從工廠接一些手工活計。
 他很喜歡電腦科技,那個年代中文網絡不普遍,英文是網絡通用語,他勤學英文。
 他把自己做手工的薪資儲蓄起來,19歲那年,買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台電腦,認真研習程式設計。
 “電腦的書籍很貴,我一般上網搜索資料學習。”那時候我國寬頻服務不普及,他還記得上網一分鐘需要4分錢,費用很高。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正因為一直以來不斷自修,當綠野集團為殘疾人士開辦電腦資訊工藝培訓班時,他才能把握住進修的機會。
 從培訓班畢業以后,他進入企業當過上班族,三年前跟朋友一起創辦屬于自己的網絡公司,自己創業當起老板來。
感激父母堅持讓他上學
 跟黃世凌聊天很舒服自在,他年紀不大,卻經歷了很多很多,但不管說起什么,他的語氣總是非常平靜祥和。
 黃家七位兄弟姐妹當中,世凌跟其中兩位姐姐是肌肉萎縮症患症,其中一位姐姐在18歲那年去世。
 他從小不良于行,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是黃媽媽騎著腳車送他上學,抱著他進出教室。
 “學校離我們家里的距離大約15分鐘(腳車車程),有一次媽媽載我去上學時騎腳車摔倒,還好我們是摔到內側的草地,如果摔到馬路上,后果真不堪設想。”
 到了學校,他只能坐在椅子上,無法在校園範圍里活動,不能自己去上廁所,經常要忍到放學為止。
 小學五六年紀,他的身體越來越重,媽媽抱著他,乘搭學校巴士或鄰居的德士送他上學。
 他以優良成績通過小六檢定考試UPSR,可是中學離住家很遠,家人無法再送他去上學。
 “小學時,有些人看到媽媽帶我上學,諷刺她,身體都這樣了,還要去上學,難道將來可以當律師或醫生嗎?”
 媽媽不理會這些冷言冷語,繼續抱著他去學校。到今天他依然非常感激父母當年的堅持,給了他六年上學的機會。
 “雖然只上過六年學校,可是這六年的小學基礎,讓我日后能夠繼續進修語文和電腦。”
突破框框才有機會
 綠野集團的丹斯里李金友認為,資訊工藝是上天賜予殘疾人士最寶貴的一份禮物。
 該集團從2004年起創辦綠野世傳學院,給殘疾學生提供平等教育機會,讓他們通過資訊工藝培訓課程,開發個人獨特潛能。
 2005年,黃世凌從朋友哪里得知這間學院招生,從來不曾離家的他,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自己可以出去看看世界。
 他遊說同樣患有肌肉萎縮症的姐姐,跟他一起從檳城到吉隆坡報讀培訓課程,“當時姐姐沒有信心,她認為只要一輩子在家做手工就好,從來沒有想過可以走出家門。”
 他好不容易說服姐姐跟他一起走出來,結果報讀電腦職業培訓班,成了他和姐姐走進社會的踏腳石,讓他們一直封閉的人生,來到轉彎處。
 現在回想,他覺得以前的自己和姐姐,就像困在井里的青蛙,沒有方向,不知何去何從,以為自己永遠跳不出來。
 “真正走出社會以后,才發現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姐姐現在也覺得,只要走出來就有機會……”
擬出自傳激勵他人
 肌肉萎縮症患者,隨著年齡增長,肢體退化和無力的症狀會越來越明顯。
 黃世凌一歲時發病,小時候還能在地上爬動,到了五六年級卻必須坐輪椅。
 8年前他來吉隆坡上電腦職業培訓班時,肢體障礙程度已經很嚴重,當時媽媽陪伴他和姐姐兩人一起來上課,負責照料他們的起居住食。
 后來媽媽病倒,無法再照料他們。他參加某報館舉辦的許願活動,希望有一位介助人,協助照料他們姐弟的生活。
 許願活動實現了他們的夢想,有位善心人士贊助他們頭期錢,聘請女佣作為介助人。
 “我現在的情況是無法自己上下床、上廁所、沖涼、打理生活上各種事項。”目前是佣人在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他已有心理準備,自己有天可能全身退化無法動彈,到時他希望成為一位激勵演說者。
 他向來有到學校做一些激勵分享,“我的演說技巧可能不是很好,但我用生命在演說。”
 除了電腦科技,他從小喜歡寫作,早年經常投稿報社,文章多次刊登在報章上,他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把自己的生平寫成自傳,一圓當作家的夢想。
努力工作努力玩樂
 從資訊工藝培訓班畢業以后,黃世凌當過一陣子上班族,后來穫得一筆提供殘疾人士創業的微型貸款,跟朋友一起開辦自己的網絡公司。
 “像我們這種網絡公司,經費一般是花在基本電腦器材,還有人力成本。貸款主要是用在器材上,還有公司開始營運時,客戶比較少,需要靠貸款來給自己發工資,以及維持一些基本開銷。”
 他的公司成立兩三年來,目前有一些固定的客戶,再來就是靠口碑及朋友介紹,爭取新的客戶。
 “公司目前沒有聘請員工,要靠自己的努力,所以別人工作8個小時,我經常要工作12小時。”
 除了每天長時間工作,他也沒有忽視日常的休閒活動。
 休閒時間他會跟義工去泳池玩水,跟其他殘疾朋友出國旅遊、到海島度假等。
 “我每次出游都需要義工和介助人陪伴。我的肢體沒有力,無法游泳,去泳池一般是泡在水中。”
 他說,本地公共設備對殘疾人士還是有很多不便的地方,相較之下,台灣為殘疾者打造的設施,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台灣有很多專為肢體障礙者設計,具輪椅載送功能的特殊交通工具“複康巴士”,當地殘疾人士或老年人,平日不管上醫院還是出遊都很方便。
 “本地只有一家公司提供‘複康巴士’,而且只載送輪椅使用者去醫院,沒有載送出遊或戶外活動。”
 殘疾人士在本地出遊,往往面對許多障礙,導致他們很難自在享有休閒生活。但是他在義工的協助之下,到過本地許多地方遊玩,留下美好的回憶。



協助就業融入社會(完結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張智玟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腦麻痺患者因為腦部受創傷,一般會影響肢體運動功能,導致動作不協調,出現不同程度的手腳無力、僵硬,緊縮及不自主動作。  不同傷害程度的腦麻痺患者,面對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精細活動、溝通、社交、認知和學習障礙,往往是最容易被社會隔離在外的一群……
愛.關懷之家,是一家專于關懷殘疾人士,協助他們融入社會的非政府組織及非營利組織。
 該中心總幹事林國強,根據多年以來援助殘障人士就業的經驗發現,很多腦麻痺患者,就算智力沒有問題,社會也很難接納他們,他們是最難投入職場的一群,也不容易有正常的社交生活。
 還有智障人士、各種程度學習障礙或身心多重殘障礙人士,都很難找到工作,是最需要工作機會的一群。
 他相信,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與責任,只要為他們找到適當的崗位,腦麻痺患者、智障人士等,一樣可以貢獻一己之力,打破跟社會之間的隔膜。
 “所以這幾年我特別把焦點放在這群人身上,協助他們就業。”
 愛.關懷之家于2007年成立工作坊,主要就是提供腦麻痺患者、智障人士、唐氏症患者等培訓和工作機會。
 工作坊成員,一般肢體都有嚴重障礙,能夠從事的行業有限。
從工作中找到存在價值
 我國福利部每月提供150令吉津貼給提出申請的殘疾人士,為鼓勵殘疾人士出外工作,月薪1200令吉以下的殘疾人士,可獲得多150令吉,也就是總共300令吉津貼。
 工作坊除了提供這些無法在外就業的成員工作機會,也助他們申請每月300令吉的福利基金。
 “有幾位成員,因為肢體比較弱,來到我們這里之前,連翻報紙都沒有力,但是經過訓練,現在已經能夠勝任工作。”
 他也發現,很多成員從工作中找到自我肯定和存在價值。“雖然一些成員連自己一個月拿多少薪水都不知道,但是他們很在意自己的工作,希望繼續工作。”
 他表示,自己從這幾位成員身上看到希望,從而更深信工作可以藉由身心方面,提升腦麻痺患者、智障人士的生命力。
參與社會更重要
 愛.關懷之家工作坊目前有29位成員,員工的年齡從18歲到30多歲,他們的工作主要包裝快餐店所需的餐具,及為金馬崙菜農折疊報紙。
 工作坊的成員每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會在早上9點之前抵達愛.關懷之家,打好卡后準時開工。
 林國強說:“這里的工作和休息時間,跟一般公司、工廠一樣,員工需要打卡,表現論功行賞。”
 除了幾位成員體力不好,一周只上班一兩天,所有成員如有特別原因無法來上班,需要正式請假,新成員需要通過3個月試用期。
 這種有系統的工作制度,可以幫助成員培養生活自律和責任感,讓他們融入社會。
 工作坊把商家付給的酬勞,根據成員個人工作量分配給他們,並且每月津貼每位職員工100令吉,及提供他們免費早午餐。
 成員每月薪金加上津貼,及福利部提供的每月300令吉福利基金,雖然不足以維持他們的生活,但是對他們來說,參與社會及勞動的意義更為重要。
需要更多志工協助
 工作坊成員,肢體運動功能、智力情況都不一樣,適合的工作也不一樣。
 “開始時,我們接到的工作主要是包裝快餐店餐具,但對一些肢體沒力、手部不靈活的成員來說,這份工作很困難,我們后來又找到為菜農疊報紙的工作。”
 包裝快餐店餐具,有好幾個步驟,需要放進紙巾、包裝辣椒醬及甜醬,以及即棄餐具。
 一些手部緊縮的成員,無法自如應用雙手,很難把這些東西裝袋,一些嚴重學習障礙的成員,則無法記住把東西裝袋的步驟,及難以專注工作。
 “工作坊有兩位指導老師,如果成員記不住工作的步驟,老師就要一次又一次重複指導他們,及為他們檢查完成的包裝工作。”
 他說,工作坊需要更多志工協助,因為資金有限,無法聘請更多指導老師。
靠資源回收二手貨籌款
 愛.關懷之家創辦以來,以資源回收作為主要經濟來源。
 該中心通過志工,向公眾回收可循環物品,售賣給回收廠家,維持組織運作經費,不只為環保盡一分心力,同時也為部分殘疾朋友製造工作機會。
 開始推動資源回收時,該中心靠著志工挨家挨戶,向居民講解資源回收的目的,並要求居民捐獻可回收循環物品。
 目前該中心每個月都會在五個地點回收可循環物品。
 2009年4月,他們正式成立一個資源回收中心,存放回收物品,另外,他們也有專人上門回收一些大件循環物品。
 除了靠資源回收的收入作為中心經濟來源,該中心也于2012年8月,在八打靈再也SS26/8,開辦一家專賣二手物品的店鋪,名為“愛.關懷”跳蚤市場。
 林國強表示:“跳蚤市場賣的物品包括二手電器、家具、衣物、畫等,都是一些公眾人士捐贈的物品。”
 開辦二手物品店鋪,除了鼓勵顧客貫徹資源回收的環保理念,顧客在購買二手物品的同時,也是對愛.關懷中心的殘疾人士,做出實際支持行動。
 他最大的期望,是有一天中心能夠靠資源回收和跳蚤市場的收入維持營運,自立立人。
 然而,我國人民的資源回收意識有待加強,資源回收中心每個月收到的物品中,幾乎有20%屬于垃圾。
 另外,我國消費者對二手貨品的接受度還不是很高,“可能是宣傳不足,目前店舖的反應還不是很好。”
 愛.關懷之家熱線:03-78739622
冀建庇護中心照顧患者
 對不能就業或者收入微薄的殘疾人士,未來的生活,幾乎沒有保障可言。
 林國強說,殘疾人士沒有保險,只有部分正在就業的殘疾人士有公積金,許多殘疾人士,長期需要依靠家人生活。
 很多殘疾人士的家長,最擔心的是,自己不在了以后,孩子怎么辦?“我母親也是這樣,總是擔心我的下半生怎么過。”
 所以一直以來,他有個心願,就是創辦一家庇護所,給腦麻痺患者、智障人士建立一個溫馨家園,讓他們有尊嚴度過晚年。
 目前有一群殘疾人士的母親,自掏腰抱創辦了“馨媽皂屋”,製造天然手工香皂。
 她們的理念是透過這門手藝,為殘疾人士創造機會,並希望捐出50%凈賺盈利給愛.關懷之家,日后建立一所庇護中心,給腦麻痺患者一個避風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