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特殊教育

24 Mar 2013

重醫輕教育 特殊兒日后難獨立(第1篇)


報導:潘有文 
圖:陳梓健、張智玟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家有特殊小孩,父母請別沮喪,因為他們是落入凡間的小天使,等待你的呵護和關愛,讓你可以發出愛的最大能量!  聽障、視障、智障、閱讀障礙、學習遲緩、自閉兒、阿斯伯格症、過動兒、唐氏兒等,嚴重程度不一的特殊症狀,皆是小天使們面對的挑戰,他們的身心需要更多愛來灌溉。
 最重要的是,給特殊小孩教育的機會!這就像為他們插上一雙隱形的翅膀,讓他們可以飛到更美好的地方。
 本系列將從特殊小孩面對的教育情況,各角度探視小天使的需要……
有一位小女孩,唸小學時,最害怕老師要她回答課文的問題。
 她並不擔心朗讀課文,只是讀一遍就回答課文內的問題,非她能力所及,她只能在讀上三、四遍后,才能找到答案。
 在拉丁文字方面,她常把b看成d、p看成q,這使她不知所措,這種內心忐忑的情況,伴隨著她的小學生涯。
 上到初中,這個問題未見改善,但因為遇上願意付出愛和鼓勵的老師,滋潤了她受傷的心靈。
 當時,一位國文老師鼓勵她參加講故事和詩歌朗誦比賽,另一位華文老師讓她寫許多文章,使她更能勇敢跨過學習路上的障礙。
需更多愛與關懷
 “我一直在尋找幫助自己改善閱讀理解的方法,直到進入了大學的門檻,我終于找到根本原因了。”
 這位小女孩是曾鳳敏,在大馬唸完中學后,遠赴北京師範大學深造,考獲特殊教育碩士,目前是特殊兒童工作者,在北京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多年后,創辦了“小綿羊家庭學校”。
 在大學時期,她才知道自己是閱讀障礙的一分子,這反而讓她更清楚自己未來的目標,決定協助更多有特殊需要的人。
 從事特教工作多年,她認為特殊兒童真正需要的貴人,其實是父母。
 “我想,父母是特殊兒童最親近的人,如果父母都放棄他們的話,還能對別人有任何期待嗎?”她在接受電郵採訪中,強調父母接受孩子與否,對特殊兒童至關重要。
 特殊小孩需要更多愛與關懷,父母放棄為孩子努力,小天使的未來將會面對更大障礙。
 在曾鳳敏的特殊兒童教學生涯中,看到許多特殊小孩的父母婚姻觸礁,許多時候是父親先宣告放棄,留下母親承擔壓力,獨立照顧孩子。
讓小孩享受生命
 相反的,也有父母和整個原生家庭成為特殊小孩的強力后盾,陪伴他們慢慢進步和成長,讓小孩享受生命樂趣,因此,這類小孩總會笑瞇瞇的對待其他人,旁人也感染充滿愛的生命力量。
 人生在世,不只是渴求物質滿足,能夠活得有尊嚴,獲得尊重最為關鍵;也許,父母缺乏金錢和時間,但給予特殊小孩基本的包容和關愛,不用異樣眼光鄙視自己的孩子,就已是一種偉大的愛。
 由此延伸開來,大眾對待特殊小孩的目光,也可以再寬闊一些,見面時打個招呼或握個手,說不定就能使他們快樂一整天。
 “親愛的朋友們,希望你們不要吝于你們的微笑,為他們加油好嗎?”曾鳳敏忍不住發出這樣的呼吁。 
把握教育關鍵期
 如果特殊孩子的父母不考量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是專注在醫療部分,可能就此錯過孩子學習自力更生的機會。
 曾鳳敏長期在中國北京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發現即使經濟條件較佳的家長,對于特殊孩子,也不願意讓他們接受教育,只是為他們尋找治療的機會。
 “他們認為特殊孩子的未來只能找人照顧,沒有多大的前途,所以要為他們多留一些錢,準備日后有人照顧他們的下半輩子。”她說。
 特殊小孩不代表毫無自力更生的能力,但礙于各方面的資源不足,以及社會壓力下,許多家長選擇放棄特殊兒受教育機會,只讓他們在求醫的日子中度過,錯過了接受教育的關鍵期。 
社會包容很重要
 為人父母者,當醫生鑑定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兒,有者直接反應是:“以后上學怎么辦?”
 在這個強調學術至上的時代,學業成績不如人,就像是在額頭烙印下“不能生存”的字眼。
 特殊教育成了父母的希望,如果能夠通過特殊教育班加強孩子的求生能力,可能就不必為孩子的下半生無法自立而煩惱。
 曾鳳敏雖然人在中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但也在觀注我國的特殊教育發展,就她來看,相比十年或二十年前的情況,我國的特殊教育發展仍然樂觀。
 “我個人認為從宏觀(角度)看大馬的特殊教育,除了政府,民間機構也在為特殊教育做出非常大的努力。”她指出,政府的支持,全民對特殊教育意識的提升,才能更好改善特殊教育。
 目前,我國的特殊教育還有許多有待提升的空間,包括人民需要給予特教老師支持,以讓更多人願意投入這項教育,同時社會人士也要關愛和寬容對待特殊兒童。
 即是說,如果一般父母或民眾能夠將心比心,疼愛自己的家人孩子時,也分一些愛心和支持給特殊群體,特殊兒童教育自然獲得更多關注,這些小天使和其父母,也就不必走太多顛簸的道路。
面對傳統觀念衝擊
 特殊兒童這個名詞,換作是三四十年前或更早時期,不會有多少人明白,例如說“孩子有自閉症”,人家還會以為你精神有問題,才會亂說話。
 隨著教育普及,特殊小孩越來越多,特殊小孩父母也開始意識到必須承認這個事實,情況才逐漸獲得改善。
 然而,父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兒時,也時常會面對傳統觀念的衝擊。
 國立大學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治療師王以嵐指出,特殊兒童家人和公眾人士,需要糾正對特殊小孩的觀念。
 “不只是父母需要接納,身邊的人和公眾人士也要學習,不要投以異樣的眼光。”她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不理解特殊兒童的社會人士,遇上小孩異常情況,例如一兩歲的小男孩沒有說話,即斷定“男孩是比較遲說話,三四歲講話都沒問題”,可能因此使孩子錯過求醫並接受治療的黃金時間。
 更有基者,把特殊小孩的原由指向女方,例如:女方的卵子不好;有的則認為是“父母親在懷孕時做了某些事,而得到的報應”等。
 生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而且特殊病症的成因很多,醫學界都無法斷定,怎由得他人不知就理,亂下定論呢?
 換句話說,用正確的心態和積極向專業醫生尋找答案,才不會抹殺和錯過特殊孩子的學習關鍵期。
特殊教育班爆滿
 現在,設有特殊教育班的小學,尤其是華文小學,每開一班都會爆滿,等候名單(Waiting List)排得長長的,特殊小孩的教育需求可見一斑。
 臨床心理治師王以嵐從其接手的個案,以及國際上發佈的數據來看,特殊小孩的個案確有增長趨勢。
 由于大馬未有官方統計,她只能從自己接觸的個案、醫學界同僚或交流中瞭解這方面的情況分析,例如大約5至7巴仙的18歲以下孩子有學習障礙,由此推測大馬共有42萬個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此外約105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是自閉兒。
 在她的治療中,幾乎每天至少都會與三個或更多不同個案的小孩和父母見面,不論是複診或是新病患,感覺上都有增加的趨勢 ,並需要進行診療和評定(Assessment)。
 至于特殊病症原因,醫學上強調的是多重因素(Multiple Factor)所致,因此即使特殊小孩案例日增,至今未能確認各種特殊病症的成因。



家長輔助有方 特殊小孩也可成才(第2篇)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特殊小孩通過教育學會自立,有朝一日放開父母的雙手后,才能安穩的走在人生路上!  雖然未必每個特殊小孩都能達到普通人的成績,但至少他們學會如何在社會立足后,生命將變得不一樣。
 讓我們通過成功教育特殊小孩的個案,讓人看看特殊小孩接受教育的重要!
紀蓮娜以近30年實際行動,培養特殊兒子的教育!
 27年前,她發現當時2歲的大兒子郭修鍇有自閉症症狀,包括遲至2歲后才說話,開口說話不像一般小孩牙牙學語,如重複字句“Mam Mam(要吃東西),而是較長的句子,開口第一話就是“媽媽Nen Nen”(媽媽,要喝奶)。
 修鍇三四歲時,聽媽媽教唐詩一段時間后,大人說了“床前明月光”,他不是跟著重復詞句,而是即刻接唸下一句“疑是地上霜”,這種“天分”看起來不尋常,加上小修鍇愛自說自話,能夠整天都專注畫某樣東西等,這些皆是自閉兒的症狀。
 “(自閉症)書中列出的症狀,如果有超過一半即是自閉症,他(修鍇)幾乎符合全部特征。”紀蓮娜在師範大學畢業,課程中也提及這種病症,再對照書籍上的資料,對兒子的自閉症情況心裡有數。
陪孩子走崎嶇人生路
 為了好好照顧兒子,她放棄投入職場,以一個全職媽媽的身分,陪著孩子一起走這段崎嶇不平的人生路。
 她和丈夫著手為孩子的未來教育做準備時,檳城的特殊教育班是其中一個選擇;但,她居住在柔佛峇株巴轄,檳城的特教距離遙遠,而且學費也不便宜。
 當時,她也生了第二個兒子郭修篆,必須照顧小兒子,想把大兒子送到檳城上特教班,已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她當媽媽,也當老師,負責教導孩子一些基本知識,然后在大兒子5歲入幼兒園時,開始當陪讀媽媽。
 “修鍇上幼兒園,不會靜靜坐在椅子上,常常四處走動,有時自言自語,看到老師責罵其他同學,還代為打抱不平罵回老師。”任何老師遇上這樣的幼兒,都會感到棘手,這時,在幼兒園課室外的紀蓮娜,就要出手“相助”了。
 郭修鍇第一年的幼兒園生活,就在媽媽的陪伴下度過了,第二年遇上了對小孩非常有愛心和熱心的老師,在小修鍇坐不下來時,能以餅干“引誘”他安靜下來,小修鍇第二年的幼兒園生活也就比較穩定一些。
每年都要拜訪班主任
 廿多年前,說自己的小孩是自閉兒,沒有幾個人聽得懂,也沒有多少老師有概念,因此紀蓮娜在兒子進入小學,又要再陪著孩子上課。
 小修鍇六年的小學生涯中,紀蓮娜幾乎每一個新學年開課,都要拜訪班主任,對他們說:“我的孩子是自閉兒,請多多體諒,我會跟您配合。”
 自閉兒只會聽他想要聽,做他喜歡做的事。因此,小修鍇的小學生涯,就是老師忙著教課,他也忙著做自己的事,例如畫畫、數學計算中度過。
 小修鍇的學習成績因科而異,數學考100分不是問題,華文成績也極佳,就是英文和國文成績極差,到了六年級,連國文Belakang(后面)這個詞的意思都不會。 
 以他的小六檢定考試成績,原本可直升中一,但是紀蓮娜認為自閉兒孩子應該循序漸進,決定讓他先讀預備班,再進入國民型中學。
 “他的馬來文和英文差,人又怪,進入國中會比較輕鬆,我們不會在意他的成績,只想他能自立就好。”雖然大兒子的華語不錯,但她不認為適合送入獨立中學就讀。
聆聽特殊小孩說話
 天下父母心,對于這個自閉兒孩子,當時的紀蓮娜只期望兩老走后,孩子能夠自立;而且,她一直讓二兒子郭修篆明白,哥哥的未來需要他的照顧。
 相對一般的孩子,紀蓮娜坦言,特殊小孩的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普通小孩也許說了一兩次,就知道該怎么做,特殊小孩卻可能要說上兩百次,才會做到最基本的東西。
 同樣的,聆聽特殊小孩,尤其是自閉兒的說話,需要有200倍的耐心,否則會因為不耐煩而放棄,失去引導他們的機會。
 換句話說,特殊小孩的教育,不只是教導,如何聆聽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不放棄也不期盼過高
 整體上,特殊兒不及一般小孩,卻可能有一些特殊才能,雖然父母不應該為其不足而沮喪,但也不要因為孩子某方面的天分而期望過大。
 紀蓮娜照顧兒子的方式,以不放棄也不特別期盼為原則,通過教育使孩子自立,然后為他挑選一個適合的生活方向。
 郭修鍇在中學時,其數學才能已徹底顯現出來,不管是初中評估考試(PMR),或是大馬教育文憑(SPM)和大馬高級教育文憑(STPM),其數理科成績都非常出色。
 此外,其美術和音樂也不錯,因此郭修鍇曾一度選擇要往這兩個領域發展。
 “我們覺得當老師這條路最適合他,教數學不像教歷史或華文,數學就是1+1=2,不怕誤導學生,會做出來就是對的。”
 如今,郭修鍇已是大學教育數學系碩士,擔任大學助教,正在修讀博士學位,做著他喜愛的數學研究工作,因此,紀蓮娜覺得並沒為孩子選錯路。
 紀蓮娜的特殊教育經驗,或可作為其他特殊兒家長的參考,不對特殊孩子有過高的期盼,教會他們自立才是關鍵,能夠自理自己的人生,已是特殊兒極大的成就。
激發興趣和學習動力
 郭修鍇從小學至中學,都對英文和國文缺乏興趣,但考試都能及格。
 中六那年的預考,其國文成績只有C,紀蓮娜瞭解兒子希望拿到博士學位,也想當大學教授,于是就對他說:如果不把國文考好些,如何能進入大學呢?
 不知是否母親的激將法奏效,郭修鍇特別在國文科下功夫,大馬高教育高級文憑成績爐后,他的國文成績從C躍升至B,全科成績是4A1B(他另外報考多一科高級數學),成功申請進入馬來亞大學。
 值得一提的是,他是自學國文和英文,通過各種管道,例如從互聯網找到視頻、語音和資料,從中學習文法和發音。
 郭修鍇的個案,說明教育未必只能直接灌輸知識,父母曉得激發特殊兒的學習動力,讓他們對一些事物產生興趣,也是另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模式須因人而異
 一種米養百樣人,特殊兒也不能例外,即使同樣是自閉兒,也未必適合同樣的教育方式。
 紀蓮娜成功教育大兒子郭修鍇,但她不認為每個特殊兒都能沿用同一套模式,最重要是確認孩子的程度,才能找到適合的教育方式。
 “如果(其程度)不需要進入特殊教育班,那就到學生人數不多的普通學校。”在她看來,這類學校會允許特殊兒家長留在學校,配合校方掌控和觀察孩子的行動。
 一般學校對于特殊孩子的要求不一,也視校長管理學校標準而定,最終或會找不到適合或願意接納特殊兒的學校。 
 紀蓮娜認為,如果最終沒有找到適合的教育方式,才來考慮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
弟拍兄故事獲得大獎
 郭修鍇的弟弟郭修篆,在2011年以哥哥的遭遇為版本,與朋友合作拍攝了14分鐘的短片“光Guang”,贏得BMW Shorties短片競賽多項大獎。
 這部短片曝光后,在社交媒體瘋狂轉發,看過的人都感動不已,甚至不少中、港、台自閉兒團體(台灣稱自閉兒為星星兒),都在熱烈分享此片,成為大眾瞭解自閉兒的一種方式。
 影片的內容講述名叫文光(莊仲維飾演)的自閉兒,擁有完美聽覺音準,四處尋找各種適合加水后演奏的玻璃杯,但也因此遭人作弄,同時因專注找玻璃杯,以致工作面試屢次失敗。
 最后,當弟弟看到哥哥成功以不同的玻璃杯演奏出經典歌劇樂曲《公主徹夜未眠》時,感動得無以言喻。
適當教育成就特殊兒
 紀蓮娜非常喜歡小孩,大學畢業后就結婚生子;誕下大兒子后,在發現大兒子有自閉症傾向,為了照顧和教育孩子,自然而然當了全職媽媽。
 由于是知識分子,加上及早發現孩子可能是自閉兒,對孩子的未來做了規劃,才能把特殊兒培養成大學助教,甚至是未來的數學教授。
 在尋找適合孩子學習的地方時,她曾在峇株巴轄四處查訪特殊教育單位,在二三十年前的峇株巴轄,已有一些智障中心,收容智商較低特殊兒,但似乎都不懂得如何教導自閉兒。
 紀蓮娜在這些教育或收容中心發現不少不同程度的自閉兒,卻由于自閉症在當時還是罕有名詞,以至把自閉兒當成智障人士。
 不少特殊兒的智力不低,而且還具有某方面的才能,只是無法自理自己的情緒,以及完整的表達想法,因而失去了教育機會。
 *(只要在google.com之類搜索引擎鍵入“光Guang”,就能找到相關的影片連接)



及早找出根源 掌握學習黃金時期(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不一樣的特殊兒,不一樣的學習能力,越早診斷出來,對特殊兒的教育越有利!  找到對的醫藥人員評定特殊孩子的狀況非常重要,因為孩子不只能得到有效的醫療協助,也不會錯過學習的黃金時期。
 對于特殊兒來說,醫療和教育能互補互助,讓我們從醫療角度出發,瞭解它對特殊教育的重要。
“不用怕,有我在!”國大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治療師王以嵐10歲時,患上胃潰瘍入院,一位醫生溫柔地向她說了這句話。
 這句話給予的安慰和支持力量非常強大,在幼小的心湖中,泛起圈圈漣漪,激起她對研究小孩子心理的興趣。
 她的母親是音樂老師,在檳城開設小孩日間護理中心(Day Care Center),她因而有機會接觸不同的小孩,尤其是一些特殊兒。
 許多人都沒用對的方法教導這群弱勢孩子,王以嵐有感于這群孩子的需要,選擇走上臨床心理治療師這條路。
 “施比受更有福,人生的意義不只是在于為錢財或個人而努力,而是把愛分享出來,讓生命成為別人的祝福。”她的信仰賦予的價值觀,也讓她更堅定這個信念。
 如今,年輕的王以嵐在工作崗位上,已協助許多特殊兒。
 不論自閉症、阿斯伯格症、學習障礙、唐氏兒以至各種特殊兒,臨床心理治療師是這些求助個案的窗口,需進行評估與診斷后,將個案按程度轉介至相關的醫生。
 一些小孩上了小學,課業跟不上其他同學,可能屬于學習障礙、行為或社交問題,以及面對情緒問題等等,一些老師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求助。
引導父母觀察孩子
 “至于痙攣(腦性麻痹,Cerebral Palsy)、早產兒、體重過輕的嬰兒或唐氏兒,如果在這裡(國大醫院)出生,醫生就會一直跟進這些個案。”她表示,如果這些個案的父母不主動放棄,醫藥人員都會繼續治療。
 在特殊兒方面,許多現代父母主動認識特殊病症,一些甚至做好了研究才來見醫生,因此向國大兒童發展中心求診的特殊兒父母,大部分不會否定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兒。
 “如果遇到不願面對事實的父母,我們會花時間與他們交談,引導他們去觀察孩子,父母最終會瞭解這個孩子。”她尊重父母的看法,但也會為孩子做一些診斷,為家長分析孩子的情況。
 教育部和衛生部已針對特殊兒童做出一些協調,受過這方面訓練的老師,若發現孩子需要醫生診斷,除了勸告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檢查,老師本身還會寫出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情況和行為,供醫藥人員參考。
應先掌握語言能力
 臨床心理治療師評定孩子的問題后,也會聯絡校方或交付一份報告,碰到棘手的個案,會與醫藥社工或心理輔導師到學校瞭解該名孩子的進展。
 經過醫藥人員檢定特殊兒的學習和社交能力、行為與情緒管理等等,再決定進入普通班或特殊教育班,其實是保護孩子的做法,以免影響孩子的學習機會。
 “一些特殊兒好像很聰明,但對言語理解程度緩慢,強行進入普通班,有時對心理並不好,他不知老師在說什么,無法正常社交和承受同學的譏笑,以及有效的保護自己。”王以嵐指出這個事實。
 特殊兒並不一定需要進入特教班,臨床心理治療師會分析孩子能力,讓父母作出判斷,王以嵐說:“有看過這樣的個案,老師會再監督孩子的學習進度行為與情緒管理,甚至社交能力等等,階段性的把孩子從特教班轉入普通班,這叫Inclusive System(融合系統)”
 在她看來,與其讓語言能力只有三四歲水平的小孩,上小學二年級的課程,不如讓他在特教班內,掌握語言能力,回到普通班后才能赶上一般孩子的學習程度。
小心驗證免誤孩子
 有句俗話:“沒有三兩三,怎敢上梁山”,意思是沒有膽子,哪敢去做?但在這個時代,有膽子的人做事,也要看看是否有足夠的資格。
 隨著特殊兒個案日多,市面上出現不少自認有診療特殊兒資格的人,父母可得小心檢視,以免誤了孩子。
 “不要相信只吃維他命丸就會治好,特殊兒需要經過不同的訓練;不是看一眼就決定孩子是過動兒或自閉兒,不是會彈琴就是音樂治療師。”王以嵐希望家長不要輕信他人,而是需要了解這些人受過何種訓練。
 在這個講求功利的社會,她不排除有人藉此獲取暴利,治療需要專業背景,在政府醫療單位工作的醫藥人員,沒有利益上的衝突,或才是特殊兒家長的主要選擇。
 她指出,切忌亂投醫,不要輕易相信吃補充品(Supplement)可以治療特殊病症,需要檢查清楚這些食用產品是否有醫學證明,不要買了就給孩子食用。
求診程序
 父母發現或懷疑孩子是特殊兒、成長或學習能力遲緩,尋求國立大學兒童發展中心(Pusat Perkembangan Kanak-Kanak HUKM)診斷或評定(Assessment),可依照以下程序:
 1)到任何診所尋求醫生的轉介信(Referral Letter);
 2)到國大兒童發展中心預約時間,該中心不接受直接上門(Walk-In)看診。
 3)經兒科醫生和臨床心理治療師診斷后,將依據情況轉到不同單位進行檢查、測試或治療。
 4)費用:持OKU卡和政府學校證明書信者免費。
診斷費時需有耐心
 國大醫院屬于“半政府”(企業化)醫院,它與政府醫院的共同點就是廉宜和病人很多,特殊兒家長前去看診,一次完整的診療可能要花上數星期,甚至數個月的時間,家長怨聲連連。
 王以嵐希望父母諒解醫藥人員的工作情況,每個診斷並非一次就能完成,有些病症需時間瞭解,“例如,一個愛看電視,不喜歡與人社交的孩子,不能一來到我們這裡就說他是自閉兒,這不對。”
 她指出,對于特殊兒的診斷,需要各種治療師參與,長時間觀察和診斷,因此特殊兒需要不同的診療,以確診病情。
診治與鑑定特殊兒醫藥人員
 ★兒童發展專科醫生(Developmental Pediatrician)
 ──檢測孩童生理狀況
 ★兒科精神科醫生(Child Psychiatrist)
 ──檢測孩童精神狀況,提供藥物與否視情況而定。
 ★臨床心理治療師(Clinical Psychologist)
 ──以臨床心理學進行心理測驗,評定孩子智商及程度
 ──診斷后,建議和轉介給適合的治療師。
 ──與兒科精神科醫生與兒童發展專科醫生有密切的合作
 ★職業治療師(Occupational Therapist) 
 ──精細動作訓練(Fine Motor Training)
 ──注意力訓練(Attention Training)
 ──行為管理:協助家長指導孩子掌握每日訓練技巧
 ★語言治療師(Speech and Language Pathologist)
 ──孩子的語言訓練
 ★物理治療師(Physiotherapist)
  ──協助孩子行動更自然。
認知行為療法協助表達
 心理醫生在治療特殊孩子或有行為問題的孩子時,並非只是用言語與個案溝通,而是用各種方法,包括圖片、活動等,協助孩子表達自己。
 舉例,一些孩子屬于說話和語言遲緩(Speak and Language Delay),治療師可能就要透過圖片或遊戲,使用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讓孩童清楚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並且懂得用適當的方法表達出來。
 國大醫院的心理治療強調團隊合作,不定時成立小組,探討哪些孩童需要加入何種治療,就把有關醫療人員召入組內,一起研究治療方案。
特殊行為未必是特殊兒
 “我以前是自閉兒,現在不是了。”王以嵐並不完全相信這種說法,因為有特殊行為未必是特殊兒。
 由于至今未有數據證明自閉兒可以回復正常,因此不能否定這個可能,但她特別強調一點:內向不等于自閉!
 “內向的人因為害羞,所以不太說話,但只要找到適合的活動,就會不一樣了;自閉兒難溝通,社交困難和具有重復行為,因此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缺乏或爆滿 華小特教班需求大(第4篇)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華小缺少特殊教育班(下稱特教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哪一間華小有開特教班,人數就會迅速飆升或爆滿,反映華小在這方面的不足。
華小缺特殊教育班,聽聽教育界人士和家長怎麼說……
特殊孩子家長找不到設有特教班的華小,唯有把孩子送入國小特教班的情況,早在廿多年前,就發生在白春梅校長身上。
1999年之前,白校長是雪蘭莪州巴生中華小學下午班副校長,當醫生鑑定她的其中一個孩子患有自閉症,需要進入特教班時,她申請調職良木園國小(S.K.Taman Klang Jaya)當特教班老師。
她在良木園國小擔任特教班七年的音樂老師,一邊教導其他特殊小孩,一邊陪著自己的孩子。
國小以國語為教學語言,華裔小孩是否難以適應?這一點,白校長並不擔心。事實證明她是對的,她的孩子進入國小后,已能操得一口流利國語。
“小孩會適應不同語言環境,尤其是特殊兒,他們能在一起談天,不分種族或語言。”白校長微笑表示,小孩會用自己的方式互動。
當孩子升上中學,白校長也離開良木園國小,輾轉當了巴生中華小學一個月的副校長、巴生縣華小督學,2009年在雪州白沙羅中華小學(白沙羅華小原校)重開時,擔任校長一職,目前她是雪州雙溪威華小校長。
華小辦特教班不易
同年三月,學校開放來年新生登記活動時,有些家長向白校長反映孩子需要特殊教育,但卻找不到可入讀的華小。
白校長自己也有特殊小孩,能夠體會家長的心情,興起在白小開辦特教班的念頭。
2010年需要進入特教班的白小學生共有六人,另外白校長知悉約有十多名特殊小孩也正等待入學,于是她向教育部申辦特教班。
“在各方面的協助,包括當時的督學李侑益,以及雪州前督學劉亞倫的協調下,教育部在同年10月批準學校開辦特教班。”白校長這么表示。
華小辦特教班的問題,除了需要足夠的教室,另一個關鍵就是需要特教老師。白小當時分別有一位華裔和一位巫裔特教老師,但只有后者擁有特教班執教經驗。
另外,還有兩位臨教,但沒有特教經驗,需要經過培訓才可以投入教學工作。
政府重視特教班
白校長不想把特教班變成托兒所,同時政府撥款未到,于是她與特殊小孩家長配合,成立一個類似家教協會的小組,安排老師接受培訓和選購特教教材。
教育部特別教育處安排專家與家長、老師會面,讓前者教導后者如何使用教材,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家長梁全達是該小組主席,參與白校長籌辦特教班的工作,從2010年3月開設特教班至今,付出不少心血和時間。
“2010年,白小有四個學生融入正課,2011年有一個,讓特殊小孩能與普通小孩溝通。”梁全達對于努力達到的成果感到欣慰。
他表示,政府推出的教育大藍圖報告書指出,希望2025年時,75%的特教班學生能夠融入普通班,顯見政府非常重視特教班。
“差不多每所學校都有特殊孩子,教育大藍圖也鼓勵學校開辦特教班,撥款也不比普通班少。”因此,白春梅校長認為華小應該開辦特教班。
雖然師資和教室不足或會成為華小開辦特教班的挑戰,但越來越多特殊小孩需要接受特教,華教工作者應好好考慮這些需求。
每間學校都有特殊兒
給特殊兒一個適當學習的空間,錯過了,影響特殊兒一輩子!
雪州沙登一校校長黃穩全有一名學習緩慢(Slow Learning)的特殊兒,非常明白特殊教育的重要。
“曾經有一位馬大教授召集校長談到特殊兒,因為很多學校並不明白這個需要。這位教授指出,每間學校都會有2~5%的特殊兒。”黃校長表示,這些都是事實,只是看特殊兒的情況嚴重與否。
如果老師不瞭解班上的特殊兒,學生上課不專心或學業成績落后,就會把他們當成是壞孩子,這並不恰當。
“老師和父母不明白特殊小孩的需要,只用藤鞭鞭打,那孩子就會累積怨氣,做出反常行為。”黃校長認為此舉並非良策,理解特殊兒的需要最重要。
沙登一校目前沒有特教班,但黃校長希望未來當地增加新學校后,學生人數能從現有的2500人降至1500~1800人之間,騰出一些教室后,就能申請開設特教班。
家長決定孩子未來
如果當年放棄讓特殊孩子在學校學習,現在可能后悔!
十多年前,何廣福把患有阿斯伯格症的孩子送入沙登一校時,引起當時的校方和家教協會關注,希望把孩子帶回去。
當時,家協主席也親自出面游說,認為何廣福的孩子不適合留在學校,但后者堅持自己的孩子擁有學習能力,只是面對社交困難,不容易與他人溝通。
于是,孩子上一年級時,他幾乎成了陪讀爸爸,三天兩頭留在學校,觀察孩子的行為,也和孩子的同學做朋友,希望他們明白情況后,能夠學習互相溝通。
“村里(指沙登的新村)很多人因為學校不收特殊兒,就把孩子帶回家。一些家長受教育不多,就這樣帶孩子回家,讓孩子無所事事。”
家長應多了解特殊教育
何廣福選擇不讓孩子離校,現在他的孩子才能唸完中小學,並且學習烹飪,即將在一家酒店廚房實習。由于孩子的智商沒有問題,而且能夠自理,因此,他才堅持讓孩子與普通孩子一起上課;他是自雇人士,時間上安排得宜,就可以陪著孩子,一般上班族或無法依樣畫葫蘆。
他坦言,如果孩子缺乏學習能力,還是會讓孩子進入特教班,但他的孩子經過統合訓練和其他訓練后,二三年級已可以安靜聽課,因此,當時並沒有考慮特教班。
換句話說,家長對于特殊孩子的理解程度,將決定孩子的未來,對特殊教育越多認知,就懂得安排他們接受何種教育。
特教班有待增加
孩子的教育,等于他們的未來,特殊小孩也是如此。
郭素琴誕下唐寶寶(唐氏兒的另一個友善稱呼)后,一見到醫生就問:“孩子以后讀哪裡?”
醫生告訴她:“你不要著急教育,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
特殊兒的醫藥和教育,難以衡量誰輕誰重,醫藥使特殊兒順利成長,教育讓特殊兒的人生路走得更有信心。郭素琴是一名講師,這四年來,從照護孩子的身體健康,到為孩子找到適合的教育單位,因為孩子而成了全職媽媽。
由于孩子是唐寶寶,她在孩子五歲時,就送孩子到著名的唐氏兒照護和教育單位Kiwanis,讓孩子在裡面學習。
孩子的說話能力不錯,Kiwanis因此建議她讓孩子上幼兒班,學習和一般小孩相處。
此時,她才發現一些幼兒園對特殊小孩缺乏認知,甚至有負責人問她:“唐氏兒(症)會不會傳染的”,讓她哭笑不得。
最終她找到一間強調融合(Inclusive)教育的幼兒園,讓普通小孩和特殊小孩共處,10名小孩當中,七人是普通小孩,三人是特殊小孩。
兩年后,郭素琴的孩子將上小學,但她詢問了數間華小,不是沒有開辦特教班,就是特教班爆滿。
現在,他把國小特教班列為選擇之一,已在吉隆坡和雪州覓得兩所較為滿意的國小,但華小特教班依然是首選。
“我們周遭需要很多特殊班。”郭素琴對此感受良深。
特殊小孩的父母,也是要為生活打拼,住家或工作地點距離孩子學校太遠,造成極大不便。
放下面子獲益良多
進入特殊教育班,需要OKU(Orang Kurang Upaya)卡作為證明!
然而,某些特殊孩子家長礙于面子問題,不想讓別人知道家有特殊兒,不願為孩子申請OKU卡。
黃穩全校長指出,經醫生確診為特殊兒后,醫生會發出一封證明信,憑此可到福利部申請OKU卡,然后再到縣教育局申請要入讀的學校。
其實,OKU卡不只是特殊兒入讀特殊學校或特教班的證明,它也協助特殊兒得到許多福利。
“有些人不願拿這張卡,不想因此標簽(Label)孩子為特殊小孩。”但是,郭素琴認為,OKU卡可以減輕家長不少經濟負擔,例如可在政府醫院免費看診和住院,企業化醫院(半政府醫院)免費看診,甚至在某些政府指定的特殊教中心上課的特殊兒,可申請150令吉津貼。



希望在華小 特教班越多越好(第5篇)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多一間華小開設特別教育班,就給特殊兒多一個受教育機會!  現有華小的特殊班,例如吉隆坡沙叻秀華小和三育華小,學生已爆滿,許多特殊兒家長帶著希望而來,失望離開。 
 「華小應多開設特殊教育班!」華小校長和教育界人士聽到呼聲了嗎?
教育部于2006年詢問沙叻秀華小是否願意開特教班,該校的答案是:“我願意。”
 當時,林泰伸校長才接掌沙叻秀華小,接下這個任務,他和同事從安排課室、尋找適合的教學工具、師資等,付出許多心血,準備迎接落入凡間的小天使們,在特教班上課。
 一晃眼,7年過去了,林校長回首這些年的努力,認為一切都是值得的,以其過來人的經驗和看見特殊兒的需求,他呼吁其它華小應該開辦特教班! 
 “沙叻秀華小特教班學額已經爆滿,但還是有很多無助的特殊兒父母找我們。”他感慨地說。
不要把特殊兒留在家
 由于大部分華小都沒有開辦特教班,許多特殊學生都被拒于門外,家長四處尋找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心力交瘁。
 一些家長找到沙叻秀華小特教班,當學校還有位子讓特殊兒唸書,有父母感動得流著淚說:“總算有間學校肯收我的孩子了。”
 林校長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聽著家長訴說他們的遭遇,他也差不多要隨著掉眼淚了。
 雖然,他再三強調該校特教班已經滿額,現階段已不可能再收新生,但他還是呼吁家長:不要把特殊兒留在家裡,因為這會奪走他們接受教育的黃金時間!
 “政府在小學開設特教班,就是想要讓學習環境來影響特殊兒。”他深信政府的用意就是不要孩子錯過學習的最佳時機,利用這段時間協助孩子成長。
教育結合活動和治療
 人與人之間會相互影響,也時常互相學習,特殊兒和普通小孩也需要這樣,在學校周會、運動會、節慶活動、教師節、兒童節、義賣會時,就會聚在一起。
 特教班強調生活教育,從學習自理開始,學會穿鞋、換衣、如廁、寫地址、家中電話號碼等,建立特殊兒的基本生活能力。
 此外,特殊班老師也會帶他們出遊,例如逛逛吉隆坡天后宮、動物園,甚至騎馬,這些活動不只增廣見聞,一些還具有治療功能。
 “騎馬是一種治療,可以訓練孩子的平衡感,把孩子放進水中也是一種治療,因為一些小孩怕水,這樣可以加強他們的信心。”林校長這么表示。
 沙叻秀華小特殊教育班,把活動、治療和教育結合起來,相信對特殊兒的身心成長有一定的助益。
特教班面對3問題
 吉隆坡兩間設有特教班的華小──沙叻秀華小和三育華小,皆面對名額爆滿、華裔老師難求,以及硬體設備有待加強的問題。
 沙叻秀華小現有52名特殊學生在7個班上課,已經無法容納新生;三育華小特殊班有47名學生在5個班級上課,原本只能容納35人,平均每班7人,現在被迫增至每班10人或11人。
 至于師資方面,沙叻秀華小于2006年開班時,僅有副校長是華裔,基于特殊兒都是華人子弟,林泰伸校長一直希望能有更多華裔老師加人,如今已有所改善,華裔老師增至5人,另有7位巫裔老師。
 三育華小于2011年開始特教班,目前有8位老師,其中兩人是華裔,可見華小特教班嚴缺華裔老師。
 “對于巫裔老師,我們並沒有意見,但學生多是華人,因此希望能夠混合一些華人老師。”林校長提出自己的看法。
 雖然三育華小的巫裔老師較多,但黃緧帷校長表示,他們也嘗試學習一些簡單的華語與小孩溝通,最重要的他們具有愛心,盡心盡力教導特殊兒。
 目前,該校正在進行擴建計劃,包括增建9間特教課室,以便容納更多特殊學生。
 即是說,該校將需要更多特教老師,因此希望有更多人投入特教領域,一起協助特殊兒。
 當一名特殊老師挑戰或會比一般老師更多,但滿足感卻不少,而且教育部給予特殊老師多一些津貼,鼓勵和感謝特殊老師的付出。 
成功融入普通班
 小孩上特殊教育班,如果學術表現不錯,可以到普通班上課,並且參與小六檢定考試(UPSR),以及升上中學。
 三育華小特教班開辦兩年多來,已有兩名特殊學生參與UPSR考試,其中一人還獲得全科B,表現不俗。
 黃緧帷校長指出,該名學生屬于自我防衛意識較強的孩子,不輕易讓老師或同學接近他,但學業成績表現不錯。
 在沙叻秀華小方面,該校自2006年開班至今,已有20人升上中學。
 該校同樣採用融合(Inclusive)方式,只要學生的學業表現符合普通班標準,就可回到相關年級上課。
 “這兩年共有4位學生融入普通班,四五六年級各有一人,另一人則在去年的UPSR考試中考獲2科A。”
特教班分3種
 沙叻秀華小特教班分為三種,以學生自理和學習能力為準,分類如下: 
●第一等(高班):
 學習障礙(Slow Learner)
 目前有兩班,每班5人,程度相當于普通班二三年級或以上;如果校方認為學生已能轉入普通班,將根據學習程度而定,而非以年齡決定。
 ●第二等(中班):
 性格行為糾正(Character Behavior)
 目前也有兩班,各有8人和7人,程度相當于幼兒園至一二年級;已有自理能力,校方將視情況將學生調至高班。
●第三等(低班):
 以生活教育為基礎,學習自理能力。
 共有三班,每班8人,大多缺乏自理能力,即如無法自己如廁或換衣。其中一班是智力較低的學生。
互相交流展才華
 華小特殊班學生唱歌交流,唱出生命動聽樂章!
 特殊學生唱歌,記歌詞,踏節拍,也許都比別人艱難一些,但只要能夠唱給眾人聽,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沙叻秀華小溫月英副校長指出,該校過去兩年都在校內舉辦“特殊教育歌唱比賽”,今年邀請三育華小特教班的學生參與,兩間學校共有18人同台唱歌。
 “天地萬物都有存在這世上的意義/沒有一個人有放棄的權利/我會牽著你的手/但是路要自己走……”今年的歌唱比賽,來自三育華小的張舜翔憑著歌曲《路要自己走》拿下冠軍。
 對特殊小孩而言,這首歌的歌詞仿佛就像代言歌曲,訴說著特殊小孩、家長和師長們的心聲。
 不管誰得了獎,特殊生學勇于參與比賽,站到台上展現自己的另一面,就已贏得了眾人的掌聲。
 溫副校長表示,希望歌唱賽繼續成為校際活動,讓小學特教班學生一起參與,在這個平台上展現自己。
伍佩娟:從不適應到有期許
 2008年,伍佩娟到沙叻秀華小當特教班老師,當時她並不適應這份工作,因為她未想要投身特殊教育。
 之前,她是幼兒園老師,向教育局申請成為小學老師,卻沒想到派去特教班。
 當時,她才新婚,身旁的人“告誡”她:接觸這類小孩,可能就會生這類小孩;這種把無知和迷信當真的說法,或多或少影響了伍佩娟的想法。
 伍佩娟執教數個月后,對于特殊小孩的看法完全改觀,“我所經驗的,和別人講得不同。”
 在她看來,特殊小孩比一般小孩親切、友善和單純,她非常願意幫助這些小孩,看著他們學會自理、越來越會說話,看見每個孩子都進步,讓她覺得做這件事非常有意義。
 “這樣我就不用擔心他們上了中學不會照顧自己。”伍老師言語間對于特殊小孩的關愛,令人覺得小孩們有這樣的老師很幸福。 
家長:特殊兒重見希望
 家長在特教班看到孩子快樂成長,心裡滿懷安慰!
 在沙叻秀華小,陳太太和吳太太一起接受訪問,前者的孩子9歲,在特教班第三年,后者的孩子12歲,已在特教班6年。
 陳太太的孩子是過動兒,早在4歲時在中央醫院確診為特殊小孩,但陳太太和丈夫希望有一天回復正常,小孩直至6歲時才說話,卻還不能自理,才接受他小孩是特殊兒。
 吳太太的孩子是自閉兒,也有過動傾向,初期是幼兒園告知或有可能是特殊兒,她自己也發現孩子的情況有異。
 吉隆坡同善醫院確診她的孩子特殊兒后,她就尋訪醫生尋求治療,然后在親人介紹下,選擇進入沙叻秀華小特教班。 
 陳太太和吳太太不約而同的認為,孩子在特教班的生活開心、無壓力,對于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有幫助,希望更多的華小能夠開設特教班!


重視特殊兒 教育先行成績次要(完結篇)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特殊兒也不例外!  全球重視特殊教育的程度日增,我國也早在02世紀08年代末,為腦部和神經系統有缺陷的小孩,開設特殊教育班,重視特殊小孩的教育需求。
 然而,我國體制內的學校,尤其是華小,是否只強調學術成績,把特殊教育拋在九霄雲外呢?
有一名高智商的9歲超常兒童,無法閱讀文字,是患上閱讀障疑的特殊小孩。
 他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新加坡華人,他因為閱讀障礙,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成了“文盲”,造成情緒非常急躁。 
 目前身在中國北京的特別教育工作者曾鳳敏,在研究所進行閱讀障礙研究時,接觸這個個案,他通過遊戲治療、互動,以及用第三者敘述方式,與孩子分享自己的童年點滴,逐漸進入了該名小孩的心房。
 不久,這名小孩願意嘗試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后,曾鳳敏再鼓勵他用幻燈片呈現作文,甚至配上和文章相關的圖片和音頻,建立孩子對閱讀和書寫的信心。
 在突破閱讀障礙的學習路上,這名小孩依然會面對一些問題,但是他的內心已不再懼怕,而是滿懷信心迎向挑戰。 
 數年后,他報考大學時,由于數理科表現出色,並且向往成為飛行員,于是申請報讀美國大學相關科系。
 雖然,大學錄取了他,但由于閱讀障礙未注意到“特殊小孩不能申請”的條文,最后只得將實情告知校方。
 美國大學調查后,竟然破例錄取了他,如今20歲的他在唸著自己的專業課程,特殊小孩的夢想就要成真了。
劃分七大特殊病症
 曾鳳敏提及的閱讀障礙(Dyslexia)小孩,也是我國特殊教育班內,僅次于自閉症的病症之一。
 我國教育部在小學設立特教班,讓七大類別特殊病症的小孩就讀,自閉症屬于廣泛性發育障礙,閱讀困難則在特殊學習障礙類別內。
 其它5種特殊病症類別,包括發音和智商問題、染色體異常、其他發育障礙、行為問題和多重障礙。(詳情請看列表)
 教育部特殊教育組主任黃木成指出,我國在1988年劃分七大特殊病症,並且在小學開設特教班,屬于教育部的綜合型方案(Intergrated Program)。
 特殊教育的定義包括失聰和失明人士教育,我國獨立前,早在1945年,在柔佛已有第一間官方開辦的特殊教育學校。 
 至于民間以失聰和失明人士為主,自發開辦的特殊教育,1926年已在馬六申醫院出現,當時是由一群社會義工組成,讓特殊人士受教育。  
華小特教班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政府在全國各地設有28間特殊教育學校,其中雪州和吉隆坡各有兩間。
 截至今年1月31日為止,全國共有62間華小設有特教班,西馬佔55間,東馬共有7間,皆在砂拉越。
 “其中,柔佛有33間華小開設特教班,雪州有兩間,分別是白沙羅中華小學和巴生樹人小學,吉隆坡的沙叻秀華小和三育華小也設有特殊班。”黃木成這么表示。
 但是,比較國小附設的特教班數量,華小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全國共有1313間國小開設特教班,較華小多1251間,相差近22倍。
 在國民中學方面,也有686間學校設有特教班,銜接小學特殊教育,讓特殊兒可以繼續在中學求學。
 從以上數據來看,我國一直沒有放棄特殊兒的教育,至少國小特教班已達到基本要求,但華小特教班卻未達百間,造成華小的特殊教育嚴重不足,華小校長和董家教三方應重視這方面的問題。
7大類特殊小孩
 以下患七大類特殊病症的小孩,皆可在國小或華小的特殊教育班內上課。
★第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自閉症/阿斯伯格症/雷特氏症候群(Rett Syndrome)
  以上三種也合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第二種:特殊學習障礙
 (Specific Learning Disorder)
 ●閱讀障礙/誦讀困難(Dyslexia):
 b看成p,嚴重者看第5行看成第2行。
 ●計算障礙(Dyscalculia):
 不會算比較大的數目。
 ●運用障礙(Dyspraxia):
 頭腦和手無法協調,想寫卻寫不出來。
  ●書寫障礙(Dysgraphia):
 對于似圖樣的東西有認知困難,例如難以辨識漢字。
★第三種:發音和智商問題
 ●發音不準,頭腦和嘴巴不能協調。
 ●學習遲緩/低智商(Slow Learner)
 一般人的智商介于95至105,這類特殊兒的智商低于70,不明白別人說什么。
★第四種:染色體異常
 (Chromosome Disorder)
 ●唐氏兒:細胞中少過或多過23個染色體。
 2至3巴仙的智商屬于正常或高智商,一般唐氏兒智商低過95。
 
★第五種:其他發育障礙
 (Other Developmental Disorder)
 ●努南氏症(Noonan Sydrome)
 主要是心臟缺損、身材短小及罕見的臉部特征,屬于多發性先天異常症候群。
★第六種:行為問題
(Behavior Problem)
 ●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
 不能專注一件事太久。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一直要跑動不能停。
★第七種:
多重障礙(Multiple Disability)
 全部綜合,身患一種嚴重特殊症,但也有混合其他特殊病症。
成績分開算 減校方心理負擔
 許多華小強調學術成績,希望學生為校爭光,如果特殊學生的成績與普通班學生有極大的落差,將會影響學校整體的考試成績,成為華小不開特教班的重要原因。
 “如果校長非常重視學術成績,就不會開特教班。”黃木成瞭解這個事實,因此也向教育部總監反映。
 他指出,教育局總監已指示考試局,從今年開始分開計算普通班和特殊班的成績,至于如何計算則有待考試局決定。
 因此,開辦特教班的小學,就有兩種考試成績,第一種是普通班和特教班成績分開計算,第二種是合算的成績。
 “現在成績分開來算,將會減少校長的心理負擔。”黃木成說。
符合3條件獲準開班
 一間小學開辦特教班,校長和董家教皆可提議,然后向教育部申請,只要擁有足夠課室充作特教班、硬體設備和師資,一年后獲準即可開班。 
 黃木成指出,如果缺乏上述條件,又希望開辦特教班,可提前兩年向教育部申請。
 雖然,之前已有一些華小獲得教育部撥款,負責硬體方面的費用,但並不表示每間學校都能獲得協助,如果教育部預算不足,學校還是需要負擔這筆費用。
 黃木成認為,校方可與教育部討論,以何種形式解決經濟負擔、硬體資源和師資問題。
另類教育協助特殊兒
 特殊小孩學習路上波折重重,另類教育也開始成為某些特殊小孩家長的選擇之一。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強調按人的意識發展規律,針對意識成長階段教學,這與正統體制學校強調以年齡制定小孩的學習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有人視華德福為適合特殊兒的其中一個教育系統。
 該教育認為,讓小孩在適合的環境學習尤其重要,因為寧靜和有規律的環境下,小孩或特殊小孩能安心地學習。
 而且,這個教育系統大量使用藝術和音樂,也會在適當情況下學習數學。
 此外,對于特殊兒,也有人提出電子產品教學,即以播放影片方式吸引特特殊兒的注意力。
 由于特殊兒的專注力不足,電子教學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爭取特殊兒的注意力,讓他們吸收教學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