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捐贈幹細胞

血癌男求延命 威廉需要你!(第1篇)

20 Mar 2013

報導:楊潔思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病魔,有時叫人防不勝防。一位有理想、開朗、朝氣勃勃的年輕小伙子,怎麼一下說病就病?而且還是急性的嚴重疾病?  近來,互聯網上出現了一個極為熱門的網頁:“Support William”(支持威廉)。
 一按進網頁,首頁便出現一位身穿青色 T恤的年輕男孩,濃眉大眼,臉上掛著略帶靦腆的笑容、身材健碩,曬得一身健康古銅色皮膚。照片是在艷陽下拍的,男孩的活力也似乎攤在陽光下,源源溢出,烏黑粗壯的頭髮在陽光下發亮。
 然而,照片旁的英文字卻是:威廉需要你!
 背后,是一宗罕見的白血病的故事……
威廉,中文名謝詠彪,24歲,于新加坡出生與成長,是陽光型男孩,在求學時期還是英式橄欖球校隊成員。
 服完兵役后,詠彪到美國升學,去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會計榮譽學士學位,今年繼續修讀商業稅務碩士學位。
 全球有名的會計公司KPMG也接受他,于今年秋季開始擔任稅務助理一職。
 一切都很理想。
 然而,就在短短的一周,一切都變了樣。
 謝詠彪的哥哥謝詠新(Vince)通過面子書接受本報越洋訪問時,追述事情的經過:
肚子上出現瘀青…
 今年一月十日,詠彪發現肚子上有不明的瘀青,第二天他去找醫生看診,醫生診斷那只是普通瘀青。
 既然無大礙,數天后,詠彪也就回到洛杉機南加州大學繼續他的研究生生涯。
 但是,他卻發現身上出現更多不明青瘀,于是只好再次去門診,這次他去其大學的學生保健中心,醫生替他做了一些測試,讓他回家。
 當天威廉與室友出外晚餐,回程中,他接到了那通改變他生命的電話……。
 醫生來電指出,他們懷疑事態嚴重,要他馬上到加利福尼亞醫院醫藥中心報到。經過兩天的測試,院方診斷詠彪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為ALL),將他轉入附屬大學的Keck醫學院做化療。
 令家人雪上加霜的是,就在詠彪診斷出血癌的同時,謝父處于淋巴瘤晚期,詠彪化療期間,父親與世長辭了……
須進行骨髓移植…
 醫生診斷,詠彪患上的是罕見的染色體易位血癌,這類癌症治療難度高,因此有必要進行骨髓移植 (Bone Marrow Transplant,簡稱BMT) ,以便脫離血癌陰影。
 一般上,要從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找到適合的骨髓以進行移植,幾率很低。 
 從兄弟姐妹間找到適合的骨髓幾率為四分之一,遠比陌生人高,唯,可惜的是,詠彪兩位哥哥的骨髓都不適合他,現今他唯有向外尋求適合的骨髓。 
 世界各地的骨髓庫都互有聯繫,每多一個人前往登記捐贈骨髓,就讓全球等著適合骨髓移植的病人多一個治療的機會。
 你愿意協助這位年輕小伙子嗎?請大家積極支持及響應以登記成為骨髓捐獻者,讓他早日找到適合的骨髓,讓年輕的生命得以延續、綻放。
呼籲亞裔捐獻骨髓
 由于謝詠彪是華人,所以擁有比較大的機會從華人或亞裔中找到適合的配對。
 前陣子謝詠彪家人越洋通過香港媒體尋求當地人協助,親友們也在互聯網上發起“支持威廉”活動(Support William,網址為 http://www.supportwilliam.com/),呼籲大家積極註冊捐贈骨髓,以期增加威廉及像他一樣等待骨髓移植者,尋找到合適骨髓的 幾率。
 “沒有血緣關係者的骨髓吻合幾率是兩萬分之一,所以我們啟動網上呼籲,協助提升亞洲人的醒覺,以便前往登記作為骨髓捐獻者。目前已登記骨髓捐獻的亞洲人仍然很低。”哥哥謝詠新說。
 他說,因為如此,亞洲人尋找捐獻者的幾率要比西方人為低。
 “我們希望許多人會前往登記,不只是增加威廉(詠彪)的機會,同時也增加所有骨髓病人的機會。”他說。
邊化療邊等合適骨髓
 目前,詠彪一面做化療對治癌細胞,一面尋求合適的骨髓,以便化療療程告一段落后進行骨髓移植。
 詠彪第一回合化療住院21天,出院后一周出現極為嚴重的副作用而入院治療。
 謝詠新透露,詠彪的癌症正在緩解,但他必須進行一系列化療以確保癌症不會再發作。
 若沒進行后續治療,他這類的白血病將很快再度發作。
 “目前他的精神很好,但是再次出現副作用,將可能再度將他扳倒。”
直擊骨髓捐贈者資料庫
 為了了解國內骨髓捐獻的情形,筆者直擊位于吉隆坡中央醫院隔壁的醫學研究所。
 馬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Malaysian Marrow Donor Registry ,簡稱MMDR),就位于該研究所內。
 坦白說,若沒熟人指點,對初次上門者來說,MMDR不容易找。
 從谷歌地圖上看,醫學研究所與吉隆坡中央醫院相毗鄰,似乎與醫院內部小路相通,事實上卻不,筆者進入醫院範圍,不得其路而入,后來才知道,醫學研究所有本身的出入口。
 醫學研究所有兩個出入口,大門位于彭亨路(Jalan Pahang),后門位于拉惹慕達阿都阿茲路(Jalan Raja Muda Abdul Aziz),后門主要是作為出口,雖然有些車子“偷雞”從后門進,但該道路相當窄,保安人員建議駕車的訪客從大門進入。
 若是駕車,從敦拉薩交通圈轉進彭亨路,左邊第一個入口為中央醫院入口,第二個入口才是醫學研究所大門口,它隔著彭亨路與四季酒店(Grand Seasons Hotel) 兩相對,門口有黑色的Institut Penyelidikan Perubatan以及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字眼,。
 訪客可向保安員說明要登記捐獻骨髓(mendaftar untuk derma sumsum),車子轉右走到盡頭再轉左,到停車場處,左邊那幢淺黃色四層的建築,便是醫學研究所的主要大樓。
 馬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位于大樓的第四樓(馬來文說法為第三樓Tingkat 3,電梯按3),出電梯轉右,便到目的地──Pusat Pendaftaran Penderma Sumsum Malaysia。
 不過,工作人員最后帶筆者到后面那幢樓採集血樣。
登記程序簡單
 登記成為骨髓捐贈者是極為簡單的事,可說是舉手之勞,其條件很簡單,就是年齡處于18至50歲,身體健康,沒有患上傳染病及慢性病。
 工作人員會先初步了解有意捐贈者健康狀態,如是否有慢性病及長期吃藥等。
 其后,對方會給予捐獻骨髓宣傳小冊子及以圖文講解骨髓捐獻事宜及解答疑惑,並讓有意登記者填同意書,同意將個人資料存入資料庫,同意書除了索取個人資料,也有健康問卷。個人資料將獲保密。
 一旦完成手續,工作人員便為登記者抽取10毫升的血液,以鑑定個人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簡稱HLA)排列方式。
 整個過程很簡單快速,約15分鐘便結束,登記捐贈者獲得一張會員卡。
 若是日后發現登記捐贈者的幹細胞與某一征求者相符,工作人員會要求對方回到資料庫去,抽取新的血液樣本以便再確定HLA,一旦再次確定兩人的白血球相符,而對方又同意的話,就會由血液科醫生進行講解及檢查健康狀況,完成后,便可正式從對方血管中提取幹細胞。
 捐贈者或許要住院一至兩天,費用全免。
易名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
 馬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資(MMDR)已易名為馬來西亞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Malaysian Stem Cel Registry ( MSCR ) 。
 雖然在醫學研究所,我們仍看到門邊貼著的部門名稱仍沿用馬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資(MDDR)這個舊名字,但是,當局所派發的小冊子,都一概放 上馬來西亞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捐贈骨髓(Penderma Sumsum)字眼,也都由“捐獻幹細胞”(Penderma Sel Stem)取而代之。
 工作人員的名片,也已印上馬來西亞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字眼。
⊙馬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資料如下,欲登記者可事先致電預約:
 Malaysian Stem Cel Registry ( MSCR ) /
 Malaysian Marrow Donor Registry (MMDR)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IMR)
 Jalan Pahang, 50588
 Kuala Lumpur, Malaysia.
 電話:603-2616 2581
 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8.30分到下午4時。
 網站:www.imr.gov.my


報導:楊潔思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現今,各種血液紊亂問題日愈嚴重,小孩也免不了這個問題,其中,白血病(Leukemia),就是一個小孩群體中常見的問題。  患者體內出現白血球過多現象,進而造成白血球與紅血球失去平衡。
 白血病及其他嚴重血病,其中一種解決方案便是移植幹細胞……
白血病,俗稱血癌,在多部悲情苦情電影或電視劇裡,都截上一角。
 白血病的案例多不勝數,特別是兒童,更是成為白血病殺手最主要受害者。
 每一天,在世界各個角落,都在上演真實版白血病悲情故事,讓許多家庭為之黯然。
 今年,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簡稱春晚)扮演年畫娃娃的童星鄧鳴賀就被診斷患上白血病。
進行5個化療療程…
 年除夕的春晚,鳴賀發著燒依然帶病上場,完成精彩的表演。
 但是,在大年初三,他就被確診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和支氣管炎,而入兒童醫院治療。
 院方決定讓他進行5個化療療程,分半年至八個月進行。
 過完春節后,2月26日至3月4日,鄧鳴賀完成第一階段的療程。
 家人不讓他知道病情,只騙他說他得了感冒,必須徹底治好才能出院。
 大把大把掉頭髮是化療的副作用,為免鳴賀看到自己大量掉頭髮而傷心,院方特地給他剃掉標志性的“紅孩子頭”,家人還哄騙他說是“學校不讓留標新立異的髮型”。
 就在鄧鳴賀完成第一期化療的新聞見報當天,在中國的另一個角落,一位備受當地報章關注的13歲白血病女孩吳凡,則永遠離開了愛她的家人,以及來不及更多參與的花花世界。
與病魔對抗近3年…
 這位年紀輕輕的患者,原來是已經與病魔對抗近3年的“老患者”。
 11歲,兒童節那天,住在內蒙古赤峰市的吳凡突然暈倒,而被確診為白血病,就此展開化療。未料她在第一次療程就發生感染,此后半年持續高燒。
 化療效果欠理想,家人決定做骨髓移植手術,但龐大的醫藥費令一家人犯愁,其父母變賣家中一切,七十多歲,一起住的奶奶也到當地植物園附近跪地行乞。
 小女孩年紀雖輕,卻很懂事堅強,由于血管條件不良,札針很痛,每次護士為她抽血、輸液與打針,她都勇敢伸出手,主任醫生查房時,她也總會笑說她沒事。
 事實上,她的身體狀態一直不好,病情無法緩解,寒戰、高熱、咳嗽、間斷咯血、呼吸困難等等,更糟的是,由于嚴重喘憋,整個住院期間,她無法躺下,每天只能坐在床上睡覺。
 最終當她終于得到義款協助時,卻因為肺部感染加劇而逝世,並捐出她身上唯一不受藥物影響而還能捐出的器官──眼角膜。
找吻合幹細胞不易
就像器官移植一樣,幹細胞移植能救人一命。
幹細胞移植,涉及兩個活著的生命,可以讓相隔兩地、素未謀面的兩人,彼此間有了一個特別的連系。
例如,在中國,來自新疆、21歲的大學生阿依努爾便與來自四川、37歲的工人李勇結下特別的緣。
阿依努爾于2009年診斷出患上白血病,醫生說只有幹細胞移植能挽救她的生命。
而李勇的幹細胞剛好是最理想的配對。
李在2004年登記扇王為中國的骨髓捐贈者,他登記后不作他想,沒料到數年后自己的幹細胞有派上用場的機會。
“一位來自新疆的年輕哈薩克族女子患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唯一能治療她的就是幹細胞移植,你愿意捐獻嗎?”這通來電,對李勇來說,除了說“是”以外,並沒有其他答案。
當然,對這位五歲女兒的父親以及一家生計主要源來說,他難免有一點點擔心捐獻會對健康有任何潛在風險。
釋疑后,他在北京一間醫院進行三個小時的捐獻。“我現在覺得很好,並且將在一周內回到工作崗位。對我來說,能夠救她,就像拉到積寶一樣。”
唯一令他不舒服的是為數眾多的記者爭著要採訪他。
另一廂,在天津,離家鄉數千里之遙,新疆女孩接受了救命的幹細胞移植手術,移植手術能如此快速進行,在她意料之外。
主治醫生也認為她幸運,能如此快速找到吻合的幹細胞。
事實上,許多患者久久等不到適合的幹細胞,而不幸去世了。
對捐贈者健康無礙
 中國人口龐大,當地的骨髓或幹細胞移植數據,更能充份顯現患者找到適合捐贈者的困難。
 截至2010年,向中國骨髓捐贈資料庫登記的人數約有112萬人,與此同時,約有100萬名中國患者需要骨髓或幹細胞移植,而其中,只有區區1461名患者通過該資料庫找到適合的捐贈者。
 換言之,患者與捐贈者的比例為1:1.12,然而真正找到匹配的案例不到0.15%,尋找匹配的難度,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骨髓捐贈資料庫希望到2014年時,可籌集到200萬名捐贈者,以期增加拯救人數。
 無血緣捐贈的吻合比率是萬分之一,所以,越多捐贈者,等待移植者才有越大機會獲救。
 骨髓或幹細胞捐贈對個人健康無礙,全球各地的資料庫越能找到更多不同種族與血統的捐贈者,對患者的幫助也越大。
幹細胞捐贈常見疑問…
◆誰是適合的捐贈者?
 捐贈者與病患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簡稱HLA)組織型是否吻合,是幹細胞移植成功的關鍵。
 紅血球有我們熟知的A、B、AB和O等血型。
 白血球也一樣有其組織血型,不過它與紅血球不一樣,主要只有三組,即A、B和DR。但是,這三組的每一組都包涵多種不同抗原,所以白血球抗原組織型可以多達千種,這也是患者難以尋找合適捐贈者的原因。
 所以,資料庫向登記捐贈者提取血液樣本后,必需在化驗室找出其白血球抗原組織方式,唯有其中六樣主要的成分與某一患者吻合,才適合捐贈。
◆何謂骨髓或幹細胞捐贈?
 造血幹細胞可以從骨髓或週邊血提取,以往我們多說骨髓捐贈,現今好些骨髓捐贈者資料庫,已易名為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
 骨髓位于身體骨骼之內,包含造血幹細胞。造血幹細胞具有自我繁殖功能,它是母細胞,可用于製造各種血液,如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
 造血幹細胞可不斷分化成熟,隨時補充人體損耗的血液細胞。
 骨髓細胞不正常,會導致各種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貧血等。病人會產生貧血、發燒、感染傳染病或流血不止。除了藥物及電療外,可以採用骨髓移植,以便重建正常造血機能。
◆何謂傳統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從捐髓者的骨骼(通常是盤骨),抽取健康的造血幹細胞,裝入骨髓袋內,再如輸血一樣,以點滴注射法,通過靜脈注入病人體內。
◆何謂幹細胞移植?
 除了傳統骨髓移植外,現今也採用較新穎的幹細胞移植技術。
 造血幹細胞可透過血液分離機,從捐髓者的周邊血抽取。不過,在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含量很低,捐贈前數天前需要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才能將骨髓的造血幹細胞驅趕至周邊血,以方便收集。
 造血幹細胞是經由血液分離機取得,過程與一般捐血類似。
 白血球生長激素普遍應用于很多病患,以便提高白血球數目。
 整個捐贈過程需要三至四小時,不需要進行全身麻醉,不過,如果提取的造血幹細胞數量不足,捐贈者或需進行第二次血液分離程序。
◆捐骨髓或幹細胞,會影響健康嗎?
 不會。捐贈過程只需抽取捐贈者全身1-3%的造血幹細胞,而造血幹細胞具有自我繁殖功能,可自行再造,健康人士在短時間內即可恢復;亦不會減弱捐贈者的免疫及造血能力,故基本上是沒有后遺症。
◆過程會痛嗎?
 如選擇捐贈骨髓,從麻醉狀態醒來后,被抽骨髓的部分會有一些痠痛感,但痠痛感會逐漸減輕、消失。大部分捐贈者的經驗是不需服用止痛藥。
 如果是周邊血捐贈,與捐贈成分血(如血小板)相類似,于手臂處插入針管時,捐贈者可能會有輕微痠痛感。
★資料整理自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網站


幹細胞療法有待成熟(完結篇)

報導: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幹細胞療法功效有多大?  這個問題拋出去,答案南轅北轍,可以肯定的是,目前這還是一個爭議性問題。
 現在不會發生的事,不等于未來不會發生。 
 但是,對這個療法過高的期待,不只對它不公平,也讓許多患者期望落空,痴痴等那永遠等不到的一天。 
 孰是孰非,我們還是有待時間證明一切…… 
幹細胞療法剛面市時,許多人對它寄予厚望。
 當它在醫療及輔助上越用越廣時,人們對它的期待與真正能達到的功效,似乎也混淆了。
 撇除對它不理解不關心的人不說,目前人們對它普遍上有兩種看法,前者言之鑿鑿說它功效卓越、似乎是人類明日救星,后者卻抱著懷疑觀望態度。 
療效有待時間證明
 目前已知,多種血液紊亂問題,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aemai)與地中海貧血,可採用幹細胞移植。
 然而,坊間不乏幹細胞驚人功效的說辭,幹細胞療法的功效,似乎包山包海──各種各樣的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脊椎損傷、帕金森等等。
 另一廂,卻有醫生或專家撰文,嘗試解除人們對這種治療的迷思,以免病患對它有過高及不切實際的期盼。  
 國內著名癌症醫生Albert Lim說得好,他說,許多幹細胞療效,目前還處于研究階段,從研究到真正能推出用在人身上,或許還要20年的時間。 
 另一名醫生則說,針對幹細胞療法能否達到其所承諾的卓越療效,並落實到實際的醫療上,是時間的問題。“這不是它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幾時發生。”
 他說,雖然造血幹細胞移植已落實好一段日子,但是,其他細胞治療還處于很早期的發展階段。
還處于研究階段…
 即使是領先的幹細胞研究專家,Peter Braude教授也認為,幹細胞治療必須在安全性及使用方式方面成熟,以便在未來能真正助益病人。
 換言之,目前還有許多基本的研究工作須進行。
 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也指出,除了造血幹細胞療法,目前的幹細胞治療還未真正成熟落實。 
 有醫生建議,針對幹細胞療法對各種疾病的功效,消費者可先到Quackwatch網站查詢。這個美國非營利組織致力于“對抗健康相關的爭議與迷思”。
移植費高病人卻步
 幹細胞治療在馬來西亞並不算新,但一直未廣為人知。 
 直至兩年前,這種治療方式才算是有了一個大跨越,數量激增。 
 國內的幹細胞治療主要涉及到造血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簡稱HSCs)能發展成各種血細胞,由于可塑性強,因此最早用于幹細胞治療上。 
 目前,國內共有11家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 
 雖然移植中心數量算相當多,然而幹細胞移植的費用高昂,對一般民眾來說是一筆非常沉重的負擔。 
 衛生部長廖中萊去年指出,“在私人醫院,移植血干細胞(Allogeneic PBSCT)的費用介于20萬至25萬令吉之間,衛生部通過醫藥協助基金津貼,馬大醫院的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是每項移植4至6萬令吉。” 由此可 見,即使政府有提供津貼,幹細胞移植費仍然昂貴得令一般市民咋舌,讓許多負擔不起的病人卻步。  
 目前,市面上出現了一些“輔助品”形式的幹細胞產品,這些產品價格遠遠低于手術費用,其中不乏據說有口碑的產品,然而也有一些沒有註冊準證的產品。
鮮少碰到排斥問題
 “從2001年到2012年,共有2萬378名馬來西亞人登記成為干細胞捐贈者,迄今成功進行三宗非血緣干細胞移植。”馬來西亞癌症理事會(MAKNA)研究經理尤索夫莫哈末阿利斯(Yusof Mohamed Aris)受訪時說。
 2001年,馬來西亞癌症理事會與衛生部攜手成立馬來西亞干細胞捐贈者資料庫(簡稱MCSR,易名前名稱為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即MDDR)。
 過去11年間,我國只成功進行3宗非血緣干細胞移植案例,吻合幾率相等于6793:1,換言之,平均每6793名捐贈者,才有一名捐贈者的白血球抗原與其中一名患者的吻合。非血緣干細胞吻合幾率之低,由此可見一斑。
 針對細胞捐贈者資料庫的經費,他指出:“自2001年以來,國家癌症理事會花了超過100萬令吉于馬來西亞干細胞捐贈者資料庫,每年分配額是6萬令吉。”
 至于捐贈人數方面,11年才有2萬余名捐贈者,平均一年的捐贈人數約是2000人,只算是緩慢增長。
 他說:“公眾捐贈干細胞的反應有點緩慢,他們仍不覺知MCSR的重要及好處,其實那可拯救一個人的生命。”
 他說,眾多癌症中,血癌或白血病是可以採用干細胞移植法治療的癌症。
 他引用2008年國家癌症登記報告的數目指出,血癌是國內排名第七的癌症,並且也是兒童群體(零至14歲)中,最為普遍癌症。
預防失血死亡…
 10年前,幹細胞冷凍與保存技術才出現,其后才出現藥丸狀的口服型幹細胞產品,也就是所謂的“活細胞”治療。 幹細胞進入人體后如何操作,科學家還不是太清楚,但是,這個治療的好處卻容易觀察到。
 幹細胞治療的好處之一是能預防失血過多所造成的死亡,在器官移植手術中,這類死因相當普遍。
 器官移植經常面對患者體內排斥問題,而幹細胞則一般很少碰到這類問題,它們輕易在沒有抗拒排斥下進入患者的身體代謝中。患者身體會自然選擇那些能接受的幹細胞,拒絕不適合的,不像器官移植,一不接受就是整個器官不接受。
 人不可能移植頭腦,但幹細胞卻可以協助修復損壞的頭腦,或重新激活頭腦中損壞的細胞或組織。
MSCR與外國接軌
 一旦家中成員的血細胞排列與患者不吻合,患者就只能向幹細胞資料庫或臍帶血庫求助,以便從無血緣關係的捐獻者中尋找吻合的對象。
 有鑑于此,在2000年時,衛生部、醫藥研究所(IMR)及國家癌症理事會(MAKNA)攜手合作成立馬來西亞骨髓捐贈者資料庫(Malaysian Marrow Donor Registry,簡稱MMDR)。
 之后,該機構易名為馬來西亞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The Malaysian Stem Cel Registry,簡稱MSCR)。
 MSCR是幹細胞捐獻者的電腦資料庫,與國際幹細胞捐獻者電腦資料庫有接軌,換言之,外國患者可以尋求本地捐獻者的幹細胞,本地人也可尋求外國捐獻者幹細胞。 
 血病患者找到適合捐贈者的幾率很低,在幾千或幾萬名捐贈者中才能找到一位吻合,如果白血球組織血型較為罕見,機會可能少于十萬分之一。因此,尋找過程耗費數月乃至數年,有許多人等不到捐贈者。
 目前,由于互聯網的方便,一些血液病患者都會通過網頁及社交網向公眾求助,希望更多人前往登記捐贈,以早日找到吻合自己及其他患者的幹細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