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電腦特效真假難分

1 Mar 2013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台灣旅美導演李安執導《少年PI的奇幻漂流》摘下今屆奧斯卡4個獎,其中最佳視覺效果一獎,更是肯定了此部電影的電腦效果技術。  影片中的老虎和其它動物,以及海上場景,幾乎全是電腦特效人員的傑作,把虛擬變成與真實無異的畫面,只能說明電腦效果與電影越來越合拍,達到畫龍點晴的效果。
 電影和電腦特效,不只是幾可亂真,現在已是真假難分了!
1993年,《侏羅紀公園》上映,全球觀眾都被電影內的恐龍嚇到了,雖然,恐龍只是道具結合電腦效果的假恐龍。
 16年后,末日電影《2012》的災難情節如幻如真,讓許多人相信末日就是那樣,雖然,那也是電腦特效制造出來的效果。
 去年下旬,李安執導《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下簡稱“少”》上映后,贏得不俗的口碑,但同樣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電腦后制技術。
 老虎、狗、斑馬、猩猩,加上一個印度少年,一般拍攝這類電影的難度,不外是如何讓動物配合演戲,但在科技的協助下,演員只和空氣說話,再由電腦特效人員“安排”(制作)動物演出。
 有人或會問:這有什么難?全球各地的電影導演,都有可能做到,只要請到電腦特效人才,也不算什么難事。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少》的成功也許就在于不一定看得出該電影經過電腦特效!
虛擬特效日趨真實
 如果說三年前的好萊塢電影《阿凡達》立體(3D)電影令人驚嘆電腦技術的進步,能讓電影立體起來,那《少》則是把虛擬電腦特效變得更真實。
 一看就知道是使用大量電腦效果的電影,其技術值得一讚,但令人看了電影難找到電腦效果痕跡的電影,更能把電腦特效技術的真功夫顯現出來。
 在《少》電影中,印度少年PI和老虎查理派克,一者真實,另一者虛擬的比對,前者拍攝時對著空氣演戲,后者是電腦技術人員經后期制作,利用電腦畫出來的老虎。
 其它船上的動物如斑馬、鬣狗、猩猩等,皆是憑空而造的角色,但在電腦特效處理后,在電影中看到的動物皆像是有生命的真實動物。
虛擬與現實融合得好
 此部電影講述主角隨同父母遷居加拿大時,貨船遇難而在海上漂流227天的故事;他在小船上與另四隻動物相處,看著動物互相殘殺,以及自己為了保命找到與老虎相處的方式。
 從電腦技術角度來看,這部電影的成功在于虛擬與現實的場景融合得極好,顯示是電腦特效與電影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磨合后,已有不一樣的突破。
 對觀眾來說,電腦特效逼真,觀眾對電影會更投入,更能體會電影所帶出的深層信息。
逐漸擔綱重要角色
 電影和電腦特效淵源極深,早在電腦出現后,就有許多“互動”,前者為后者提供了發揮的重要平台,后者則為前者開展了新的拍攝方式,可說是互相激發 各自的發展潛能。 回顧電腦特效的歷史,早在1963年,就有了第一部電腦影片,1969年出現世界第一部用電腦影像完成的廣告片,1973年第一部電腦 2D動畫《West World》面市,電影界也逐步把各種電腦效果,少量地應用在電影當中,例如電影《星球大戰》即是例子之一。
 1977年,奧斯卡電影頒獎禮主辦單位意識到電腦效果對電影的重要,增設最佳視覺效果一獎,而《星球大戰》和另一部電影《第三類接觸》一起入圍,由前者拿下這個獎項。
 1978年,電影《超人》成為史上第一部使用電腦模擬影像(Computer Graphic Image,簡稱CGI或CG),作為電影片頭的電影,引起熱議。
 自此電腦特效就和電影的關係密不可分,尤其是科幻和災難類型,電腦特效逐漸成為電影中的“重要角色”。 
電腦特效成就好電影
 ●1978年,電影《超人》成為史上第一部使用電腦模擬影像作為電影片頭的電影。
 ●1980年,迪士尼集資製作史上第一部電腦動畫長片《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
 ●1991年《魔鬼終結者 2之審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賣座,其電腦特效運用促使電影界重視大量使用電腦特效。
 ●1993年,《侏羅紀公園》內的恐龍,以道具結合電腦特效拍攝。
 ●1994年,《阿甘正傳》大量使用電腦合成技術,如電影開始的羽毛隨風飄、阿甘與歷史人物打乒乓等,皆是經典鏡頭。
 ●1998年,《鐵達尼號》以電腦特效制作極真的沉船效果。
 ●2001年至2003年的3部《魔戒》系列電影,大量使用電腦特效。
 ●2007年,《變形金剛》電影瘋迷全球,電腦特效居功不小。 
 ●2009年,《2012》末日電影,天崩地裂和大海嘯的場景,皆是電腦特效。 
 ●2010年,《阿凡達》3D電影,把電腦特效推向另一個更高境界。
 ●2012年,《少年PI的奇幻漂流》大獲好評,2013年2月拿下4個獎項,包括視覺特效一獎。
武俠劇集也用得上
 電腦合成的效果,在七八十年代開始運用在電視劇,其中香港的中文武俠劇,時常會見到武林人士互放飛劍,或虛擬對掌的場面。
 如今回看這些影片,或會對這種兩幫人或兩個人站在遠處,互相指指點點,發出真氣或武器打敗對手感到莞爾,但卻不能抹殺電腦特效對影劇的貢獻。
 就當時來看,這種電腦特效是一種相當先進的技術,用來表達武功高強,內功精湛的人,確實有一定的說服力,經典劇集包括《如來神掌》,皆使用此類電腦特效。
特效太好影響演技?
 電腦特效在電影界大行其道,想要怎樣的場景或虛擬人物,只要用電腦處理,或者只要演員在藍幕或綠幕的背景幕布前,自說自話或做一些動作即可。
 然后,后制人員只要在電腦中,去掉藍色或綠色背景,添加需要的景色和人物,就可以完成一組鏡頭或一場戲。
 在只剩藍綠幕、鋼絲和攝影機的攝影棚內,演員孤獨的演著沒有對手的戲,需要發揮充足想像力,幻想與虛擬角色在“真實”的互動,因此有人認為不利演員發揮,影響演技。
 他們認為,對一位演員來說,對手的一舉一動和言語,能夠互相激發彼此的情緒,但在綠幕佈景前,卻是一種限制,必須小心翼翼的走位,以免影響后期電腦制作,限制演員的發揮。
 凡事兩面看,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解讀和憂慮,但對電影界而言,電腦特效技術越來越佳,基本上應是利多于弊,能彌補許多人力和物力上的不足。
好景不再特效師失業?
 就在《少》全球大賣,好評如潮時,負責為此部電影制作特效的公司,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敲響電腦特效業的警鐘。
 2月中旬,美國電影特效公司──節奏特效(Rhythm & Hues Studios,簡稱R&H)栽員200人,但獲得一筆紓困金2000萬令吉完成現有的案子。
 這家成立于1987年的公司,1995年憑動物電影《我不笨,我有話說》(Babe)崛起,也在兩屆斯卡揚威,未料如今陷入財困。
 需要電腦特效的電影,不少是動轍以數億美元計的電影,為何卻會陷入這樣的局面呢?
 自2008年開始,美國本土約200家特效制作公司中,就有6家結業,其中包括擁有近20年歷史的CafeFX,其他大型特效制作公司,不是栽員,就是只聘請臨時員工,根據不同案子請人,節省開支。
 此外,2012年就有數家公司倒閉,包括全球頂級特效公司之一“數字領域”(Digital Domain),以及參與制作《鐵達尼號》的Matte World Digital。
 縱觀美國電影特效業面對的挑戰,不只是全球經濟危機衝擊,亞洲的人力成本,成了另一個致命的關鍵。
 許多美國本土的電影公司到亞洲國家開設分公司,吸納亞洲技術人才,卻付出較低的薪資,減低了電影制成本。
 因此,電腦特效人才的工作並不穩定,如果不想失業,就要降薪找工作,否則就只能做完一個案子,失業數月后,才能找到另一個電影特效制作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