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剖析小學速成班

確定學生心智才跳級(第1篇)

18 Sep 2012



報導:潘有文
圖:盧淑敏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小學速成班”計劃(Program Laluan Pintas)在校方和家長心中,激起層層漣漪!  雖然,這項擬在高表現學校推行的計劃展延推行,但從小孩學習能力與心智表現角度去看,速成教育還有許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本系列將從各角度探討“小學速成班”的影響,以及各相關領域人士的意見和看法。
小學一年級學生只要通過一項跳級測試,就能為直通三年級做準備,在速成班內完成一和二年級的課程。
 教育部已在特定高表現學校試跑這項計劃,如果正式推行,預計每所高表現學校約有20%學生進入速成班。
 這個計劃與多年前推行在小學三年級直升小五制度相似,后者通過鑒別學生智商(IQ)的評估考試挑選跳級生,但此制度推行數年后取消。
 以上兩種跳級制度有兩個分別,首先是年齡方面,小三直升小五制度在學生9歲時,才有跳級選項,小學速成班則是在小孩進入一年級不久,就要測試他們的“跳級”能力。
測試“跳級”能力
 其次,前者的學生多是以插班方式進入五年級,后者則是以集合成一班方式進行。
 “小學速成班”為一年級學生跳級至三年級準備,加速完成一和二年級課程,這種方式好不好呢?
 尤秀月曾在小學執教近20年,目前是擁有300余名學生的幼兒園園長,從她的教學經驗中,跳班與否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而是學生準備好了沒有(Ready or not)。
 她認為只要學生能力所及,跳班並無大礙,因為學生學業成績表現出色,才有機會跳班。
 但是,學校方面需要考量的因素不只如此,更重要的是學生跳級后,校方如何引領學生的心智發展。
 “幼兒園是小組性質(教導小孩),老師可以關心每個學生;幼兒園有自己的文化,小學則是另一種文化,從一個文化跳到另一個文化,學生要面對的是環境的改變,以及能夠獨立與否。”她解釋幼兒園和小學環境的差別。
確定情商跟得上
 才進小學不久,學生來不及適應小學環境,就要面對速成班評估的重大考驗,過關后又要面對課業壓力,小孩的情緒能否負荷,也應在各方考量範圍。
 如果學生的學業進度不俗,但是情緒時好時壞,無法適應跳級后的改變,心智發展與學習發生衝突,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不願上學、變得暴燥等,這將成為校方和家長的棘手問題。
 尤秀月認為,一般上,家長的心態是期待孩子能夠跳級,如果校方發現孩子成績特出,但心智還有待加強,即需慎重檢視;若不確定孩子能夠適應跳級后的改變,就不應該冒險。
 “確定孩子(情商)能夠跟得上,才讓他上(跳級),上了再下(回到原本級別)就是師長判斷錯誤。”她相信,只有校方和孩子都準備好了,才可以讓孩子跳級。 
類似當年跳班制
 當年,小三跳小五的制度下,已有學校由于符合跳級資格的資優生人數較多,能夠組成一班,因此學生無須個別插班,這與現在政府擬推行的“小學速成班”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年24歲的陳軒泰,當年就是小三直升小五的資優生,在五年級和同是跳級生的三、四十位同學,度過沒有四年級,需要不斷補課的小學五年級生涯。
 “不是沒有四年級,而是用五年級的下午時間補回。五年級讀早上班,補課需要補至下午4時。”1997年,陳軒泰在三年級通過小三評估考試,五年級開學后,陳軒泰和其他同班同學,就需要花比同級學生多一些時間上課。
 他在三年級時,已是精英班學生,同級10班約四五百人,其中只有三、四十人直升小五。
 這樣的人數能自成一班,校方無需把學生安插在不同的小五班內,這讓陳軒泰覺得慶幸。
 當時的四年級開始上科學,直升小五等于錯過了這個科目,必須在五年級補回,加上其他語文和數理科,跳級生的功課量可想而知。
 如果,跳級生分散在各小五班級,老師未能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功課進度就會受到影響,增加學生的壓力。
 從教育制度來看,現在的“小學速成班”與當時小三直升小五跳級制相似,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超越同儕,快人一步進入下一個學階段。
須顧及學生心智
 不論是小三升小五的制度,或是小學速成班計劃,老師能否顧及學生跳級后的學習能力和心智變化,至為關鍵。
 “如果老師能夠照顧這些學生的落差最好;孩子有能力,也需要鼓勵,老師要注重的不是學習過程,而是帶領過程(Learning Process)。”尤秀月相信跳級生需要能夠帶領學生經歷這個成長階段的老師。
 老師像是學生的燈塔,指引前進方向,對于跳級生來說尤為重要;尤秀月指出,孩子潛能無限,老師帶好學生,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即使是天才,情緒智商(EQ,簡稱情商)卻無法‘跳級’,學術可以有捷徑,兒童身心發展卻沒有。”尤秀月堅信老師不只是扮演教學的角色,引導孩子的能力更加重要。
能力情商須平衡
 跳級評估考試的準備度,遇上不同的學生,有時會產生相反效果! 
 從學生平常的表現,老師大多時候能預估學生的成績範圍,學生考試成績往往符合學習能力表現。
 但是,尤秀月還是遇過學生表現“失常”,平時學業成績和表現普通的學生,考試時如有神助,成績大好,令老師抓破頭皮也找不到原因。
 另一些平時表現穩定的學生,考試成績則令人大跌眼鏡。
 這兩類學生參加速成班鑒定考試,如果出現上述這種情況,將直接影響跳級后的學習情況。
 因此,她指出,應從孩子的心智是否已準備好來評定,學習能力和情商同時達到要求才予以跳級。
5年制或更恰當
 教育部于9月11日推出的《教育發展大藍圖》初步報告指出,政府將研究推行“精英學生”計劃,讓中小學成績表現優越的學生提早完成學業,縮短中學和小學一年課程。
 換句話說,即是未確定是否繼續推行“小學速成班”,需要另作決定。
 擁有豐富教育經驗的尤秀月認為,從教育角度出發,與其讓一年級優資生趕完兩年的課程,不如研究小學五年制。
 許多幼教工作者已為幼兒生準備小一的課程,上了小學等同複習,如果把一和二年級的課程合而為一,學生就不必為跳級而在一年內完成兩年的課程。
 “重新調整,好好規劃,兩年的課程合併起來,讓大家(學生)一起上(跳級)吧!。”她強調學習在于過程,不在于成績,妥當規劃和安排,小學縮短一年並非不可行。


成績好得只剩下分數(第2篇)



報導:潘有文
圖:李玉珍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從小學速成班、精英班到曾經的小學三年級直升五年級制度,教育部、校方和家長三方,有沒有“征詢”過學生的意見呢?  答案肯定是:沒有!
 “小孩就好好讀書,其他事不要理”、“我們是為了你好”,究竟是小孩在讀書,還是大人?
 為人父母者,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學這個、補那個,小孩成了“機器人”。
 好學生、好成績,全由分數來決定,加速孩子學習的腳步,是不是在教育路上超速了呢?
有一本書,書名叫《窮得只剩下錢》;2008年,台灣前總統陳水扁的兒子陳致中,把這本書帶去看守所給他看而爆紅,書名變成“只知累積財富”的代名詞。
 此書內容表達生活富但生命貧窮,日子豐衣足食卻不安空虛,如是把它套用在我國的教育制度,以及各方對孩子的要求,或許可以改成“成績好得只剩下分數”!
 家長要看到的是高分數、校方要看到的是高及格率、教育部要看到的是高表現,全以分數為指標。
 有一個孩子,問他的補習老師:“為什么我考試時,我不緊張,我媽媽卻這么緊張?”
 也許可以這樣回答小孩:“爸媽為你好,才會緊張,不然將來找不到好(高薪)工作,不能過到好(不愁錢的)生活。”
分數大于一切
 現代人的教育觀點,以上這些全部合情合理,教育不就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嗎?至于教育的重點是否是在塑造一個人和人格時,未必會被考量在內。
 考試成績、分數大于一切,沒有高分數和好成績,一切免談! 
 “成績是家長要看的。”溫琇是安親班負責人,也是補習老師,曾經在小學當臨教,對于家長的要求,她非常清楚。
 她在雪蘭莪州萬達鎮開設安親班,學生多數來自附近的學校,學生成績總平均八十多分,依然只能排在全校三百多名。
 一些家長眼見孩子成績總平均只在85分,反應是:“很糟糕,要增加孩子的補習了。”
 學生的課業成績加強了,得到了什么?除了分數提高了,實際上並沒有再獲得什么。
 基本上就像是機器人,把課本的東西背起來,寫在考卷上,就會拿到高分數;機器人,不也是可以輸入什么,出來什么嗎?
欲速則不達
 “成績好的只是好成績,課本以外都不懂。”當了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溫琇只能如此感嘆。
 一份報章舉行的常識比賽初選,她教導的一位學生獲選進入總決賽,當學生告訴他常識比賽的成績時,她笑不出來。
 70道常識題,學生答對了31題,不到所有題目的一半,卻以第三高分進入總決賽,對她來說,有些難以置信;同時,說明了學生常識貧弱的情況。
 “這個學生在學校的成績很好,總平均在97分以上,常識就……”溫琇沒再說下去。
 從教育角度來看,只以好成績做為學習標準,其盲點或在于只能從一個角度觀察學生,有點像瞎子摸象,摸到大象的哪一個部位,就覺得那就是大象的外觀。
 欲速則不達,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許真的不能只以分數來決定;就如小學速成班,政府和校方是否應該重新制定呢?
 對于溫琇來說,學生循序漸進完成學業較佳,即一級一級的上完小學和中學。
父母心態影響孩子
 “父母有兩種心態,一種是要最好的,即好勝和愛面子,另一種是怕落在別人后面的。”華社研究中心(下稱華研)副研究員黃集初這么表示。
 黃集初畢業于台大歷史系,也是武漢華中文師範大學教育碩士,曾在獨中服務長達17年,目前在華研的研究重點是教育及華社。
 家長以上兩種心態,在生活中已見慣不怪,但這樣的影響讓人憂心,因為他將影響下一代和教育發展。
 “它將增加孩子之間的競爭、家長與校方的矛盾,對教育管理造成大問題。”黃集初一口氣提出因為家長的心態帶來的后果。
成績好因父母加持
 當出現精英班或小學速成班,父母為孩子進入小學做準備時,幼兒園方面也會提出各種如何讓孩子進入精英班的教學模式,吸引家長把孩子送進去就讀。
 孩子進入小學前兩年,甚至更早,家長已先把孩送入幼兒園,擔心沒唸幼兒園,上小學時孩子就會吃虧。
 黃集初指出,中高收入階層就佔了優勢,因為可以從兩方面培養孩子,一是把孩子送去辦學績效優秀的幼兒園,而這種幼兒園通常學費都很貴,以致只有這 個階層的人才付得起學費。二是家長本身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及協助孩子的學習。所以,孩子的成績表現,除了孩子的天分和努力外,家長的收入和時間也有極大 的貢獻。
 “所以往往是父母厲害,不是孩子厲害。”因此,他相信長期下去,會造成社會流動性下降,社會階層的進一步分化。” 
統一學前教育更實際
 政府考慮推行小學速成班,在一年內讓符合條件的學生,上完一年級和二年級的課程,這意味著這兩年的課程可以合而為一嗎?
 在教育工作者溫琇來看,政府此舉極可能是由于許多一年級學生,覺得已經在幼兒園學過課程內容,感到沉悶而不能專注,擔心學生因此趕不上三、四年級后的課程,才推行速成班。
 學前教育,尤其是孩子五、六歲時,許多幼教業者已為他們準備小學一年級的課程,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升上一年級等同再上同樣的課,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小孩來說,將會感到非常無聊。
 因此,溫琇認為,與其推行小學速成班,政府不如統一學前教育,調整其課程。
 “如果學生學前教育就要學A到Z,應該統一學前教課程,到了一年級,學生就不會因為覺得太容易,而表現得意興闌珊。”她說。
 在她而言,不只是統一和調整政府開設的幼兒園,也應該包括私立幼兒園;大前提是政府只是制定學習綱要,即需要教導的範圍,課本內容和呈現方式由幼兒園自行制定。
 從現有的許多幼兒園準備一年級課程情況,以及學校許多老師已認定一年級小孩已在幼兒園掌握基本能力,溫琇的提議或值得進一步探討。
 因為兩者的課程銜接過程有了共識,一年級的課程可以作出精準的調整,學生也不會因為課程重複而失去學習的動力。
 學生可以用從六年減至五年時間完成小學教育,另五年完成中學教育,中學畢業時才16歲,溫琇相信即使早一年畢業,學生依然可以有好的學術成績,但重要的是心智發展是否與學習能力劃上等號?兩者若不能均衡發展,對學生並不是一件好事。
造就補習老師更吃香
 進入小學速成班的學生,如果真的在一年內完成兩個年級的課程,那是非常緊迫的學習過程;僅是一個年級的課程,老師和學生已窮于應付,后者需要補習來更理解課本內容,使得補習老師從輔助角色變成主要角色。
 溫琇粗略計算,每個年級每科平均有30課,一年有190上課天,相等于三十多個星期,每個星期需教一課(不是一頁),扣除考試期間、節日慶祝,如兒童節等,不教課,全年可說都是在趕課的情況。
 一般的華小每班四、五十人,老師只能教課,難以真正顧及所有學生是否理解課程,補習老師也因此變得越來越重要。
 “以前校外補習是補弱項,現在不是,補習老師差不多是從頭到尾再教學生一次。”身為安親班和補習老師,溫琇坦言補習老師的角色已從學生課業輔助角色變成主要角色。
 現在的家長到學校為孩子拿成績單,聽老師分析孩子學業情況,不時會有老師說:“你的孩子這科較弱,需要補習”。
 仔細一想:學生不是應該在校內學習嗎?怎么補習反而成為重點了。不知不覺,補習和補習老師在教育領域中,擁有無法替代的地位了。


教育分流要看時機(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如果推行小學速成班,讓通過測試的一年級學生,提早進入三年級,這種教育分流方式,適合學生的心理和心靈發展嗎?  兒童心理輔導師和教育學者在這方面看法一致,他們認為雖然有些小學生能夠適應提早分流,但並不鼓勵在小學開始,中學時期才是最適合推行學生跳級的階段。
 換句話說,速成學習也需要選適當的時間,提早推行需要慎重考慮!
短期來看,小一直升小三或沒有太大問題,如果深入探討,對于小學生的心靈發展或有隱憂。
 兒童注冊心理諮詢輔導師鄭明輝指出,一年級至三年級的課程循序漸進,未有太大的落差,跳級的學生或會面對一些壓力,但一般上相信可以應付得來。
 但是,長遠來看,卻有一些可慮之處;由于跳級生的年齡低于同級的學生,心靈發展也有所不同,當課程逐年越來越有難度,跳級生的情感和情緒也會出現波動。
反對太多“考驗”
 就如一些神童在課業方面展現驚人的學習能力,但最后精神方面卻狀況連連,這可能都與其年齡和學習能力不協調有關,造成精神崩潰收場。
 過早把小學生捧上天,告訴他們因為能夠跳級而成為精英學生,這些學生將因為這樣而產生壓力。
 “小學生哪會知道什么是進取心,他們也不知大人在搞些什么。”鄭明輝指出,在大人的安排下,他們卻要面對不該在這年齡層面對的東西。
 他從兒童的心理上來看,中學時期才適合面對學業上的測試,至少中學生已知道什么是壓力,而且也準備好面對課業挑戰,同時也有進取心。
 “小學生年紀還小,許多時候都在吸收知識,並不適合測試他們。”不管是普通考試或小學速成班測試,他都不贊成在小學時期有太多“考驗”。
 鄭明輝表示,孩子的心理發展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心理發展較為遲緩,上了中學才會開竅和大躍進。
 而且,他相信現代父母和老師,都會為孩子準備考試,當然也會包括小學速成班的測試。
影響小孩成長
 “考試準備是可以訓練的!”他形容,只要事前準備充分,學生可以經過反復地練習,達到考試的要求,因此不能作為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準繩。
 如果小孩在小學速成班測試及格還罷了,萬一不成功,這或成為家人和親戚朋友衡量其智力的標準,影響小孩的成長。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太多這樣的測試,不一定對小孩的全人成長有幫助。”鄭明輝語重心長地說。
 因此,對于小學速成班這類有關測試孩子學習能力或智力的考試和計劃,他希望政府應該謹慎實行,必須經過仔細研究,以及考慮周全后,才應用在莘莘學子身上。
僅對少數學生有利
 小學速成班、之前的小三直升小五、精英班等,這些方式都是屬于教育分流。
 這是一種教育上觀念,並非不好,關鍵在于何時開始,才能對孩子的教育,甚至社會發展有利。
 華社研究中心負責教育研究的副研究員黃集初指出,早分流只對少數學生有利,對大多數學生無益。
 “對早熟的學生佔優勢,但不見得他們能夠長期發揮下去。”他形容,就像學生身高發展一樣,小學長得高的學生,初中時期可能就會被其他學生“突然”超越過去,因此教育分流就和選籃球員相似,不適合在小學就做決定。
 他指出,從世界的教育思潮來看,教育分流階段都在往后推,盡量不在小學分流,我國的情況恰好相反。
 有些國家在高中時才進行教育分流,而且是分科方式,即按照學生各科強項劃分,非把資優生分在一班。
 有些國家則盡量在大學時才讓學生分流,如美國,除了一般四年制的大學外,還有兩年制的社區大學。社區大學的入學要求低,學費也低,學生可以選擇學術課程,二年后想再深造,可申請轉去四年制大學就讀大三課程。或者學生也可選擇職業技術課程,畢業后直接就業。
兒童認知發展四階段
 法籍瑞士人簡皮亞傑(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為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獲得現代許多兒童心理學家認同。
 他的這套理論強調兒童在不同年齡,有著不一樣的認知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即是說,兒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具備的學習和吸收能力。
 以下為皮亞傑提出的四個兒童發展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
 零至兩歲的階段稱為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此時的幼兒以感覺體驗週遭事物,在一歲開始有物體恆存慨念,他們的感覺具有圖式功能,協助他們對事物的理解過程。
(二)前運算階段
 2歲至7歲是兒童的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這時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能夠直接推理但不符邏輯;同時,已能使用語言和符號,但沒有可逆性,即反轉使用的概念。
(三)具體運算階段
 7歲至11歲的孩子已能瞭解水平線概念,能藉由物體的使用協助思考,這個時期稱為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四)形式運算階段
 11歲至16歲的孩子處于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開始有羅輯和抽象思維,並且懂得類推,即從不同事物中相同處,找到更多相似的地方。
別太快斷定小孩笨拙
 在十五六歲前,如果父母覺得自己孩子怎么這么笨,各方面都不比其他孩子優秀,其實,不應太早下定論,這是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還未完整。
 黃集初指出,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大變化,早期可能因為各種因素,以致無法發揮潛能。
 “有些孩子的發展階段比較慢,前段不出色,后段開竅,才看得出潛能所在。”他也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發展過程的順序是一樣,但速度會有极大的差异。
 孩子有早熟晚熟的分別,后者成長時期較為緩慢,但並非一直落后他人,過了這個階段后,可能就會爆發出來,追上或超越同儕。
 各人才能不同,展現出來的時間各異,尤其是在16歲以前,因此,在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時,不要輕易抹殺孩子的潛能。
 黃集初曾在獨立中學服務17年,以他當老師的經驗,初中(16歲之前)的孩子,還看不出孩子的發展情況,直到高中時才會定型。
 “那個時候,才看得比較清楚他們會往哪一條路走。當然,會不會賺錢是另一回事,呵呵。”他幽默地表示。
退出速成班或傷自尊
 在政府考慮全國推行的小學速成班計劃中,如果發現孩子跳級后不適合,父母有權選擇讓孩子回到二年級。
 但是,現代許多父母都渴望孩子贏在起跑點,而且能夠跳級讓父母臉上有光,如果基于形式所逼讓孩子回到原級,不只是父母“顏面有損”,孩子的自尊心或也因此碎成一片片。
 “現在的孩子很敏感,父母少生育,皆當他們是寶貝,不像以前是天生天養,因此,必須確保孩子有能力(跳級)才行。”黃集初擔心,如果沒有正確評估孩子,最后回到原級,只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成長過程重要,還是父母的顏面重要,家長要深思,而校方更要有專業的堅持。
時期
感覺動作期:0至2歲
前運思期:2歲至7歲
具體運思期:7歲至11歲
形式運思期:11歲至16歲


傾向精英教育的隱憂(完結篇)


報導:潘有文
圖:李玉珍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小學速成班、精英班這些教育計劃,皆是讓課業成績表現出色的學生快人一步;難道,教育也在講效率,把精英主義進行到底?  “我的孩子能進精英班嗎?”“我的孩子成績這樣好,為什麼不能進精英班?”只要有任何使孩子成為精英的機會,許多家長都會爭取到底,這種現象也發生在小學,速成班計劃消息出現后,一些校方即接電話接到手軟。
 也許,在精英理念面前,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變得無用武之地……
我國推行教育計劃前,政府強調將收集人民的意見,特別是來自家長和校方,以便集思廣益,擬出適合的教育制度。
 民間能夠通過圓桌會議(人人平等,皆可發表看法的會議)向官方反映想法,但哪一個階層的人有較多的時間出席呢?
 “圓桌會議的家長多數是中高收入階層,背景不錯。先天上,他們的孩子在學習上會佔優勢,並期望孩子繼續保持優勢,這種思想是很正常的。”華社研究中心負責教育方面的副研究員黃集初這么表示。
 一般白領或藍領工作者,想要出席這類活動,多數只在周休或假日;中高收入階層的家長,因較易調整工作時間,因此能出席圓桌會議和相關活動發表意見。 
精英主義強調質量
 換句話說,所謂家長的意見多是反映中高收入階層的處境和需求,從而影響了國家的教育計劃較少考量低下收入階層的處境和需求。
 雖然不能就此說明政府完全站在精英階層考量教育制度,但至少精英階層的家長佔了優勢,影響官方的決策,使得教育傾向精英主義。
 精英政策背后注重的是效率,教育原本強調平等,人人皆有機會學習,就如中國古代教育家──聖人孔子強調的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
 “但平等往往是遷就大多數人的水準,而不是遷就少數人的水準。對這些精英階層的家長來說,就會覺得教育質量不夠,水準太低。”黃集初這么表示。
 精英主義者強調質量,而非數量,對于他們來說,既然自己的孩子可以學到更多和深入的知識,為何只點到即止?
 在教育理念上,平等主義和精英主義各佔一方,好比左派和右派之別。如果要贏得支持,就要有具強大吸引力的論述。
競爭激烈問題更多
 “他們不會否定教育平等,而是強調‘提高教育品質’。”黃集初指出,精英主義一方會如此強調,避免引來討伐。
 就他來看,我國的教育制度具有精英主義傾向,高表現學校(Sekolah Berprestasi Tinggi)即是一例。
 “基礎教育階段,應把資源投入較弱的學校,若把資源投入較好的學校,將會拉大(兩者)差距。”他表示,這將使“不想輸在起跑點”的競爭更加激烈,產生更多問題,之后又是不了了之。
 小學至中學十年間,學生的變化太大,與其在小學就把資源投在精英學生,不如把大學辦得有聲有色。
 “真正的人力資源是在大學!”黃集初這么表示。
 從精英班、高表現學校,到還未確定全國推行的小學速成班(小一直升小三),處處可見強調精英主義的理念,這個方向對我國的教育制度和未來培育人才的前景有利與否,也許需要下一代人去體驗,才能知道結果。
過度要求折磨孩子
 越學越難,表示小孩越厲害,才能成為精英中的精英?
 “覺得容易就讓小孩讀難一些?學習不是這樣為難孩子的。為什么要讓小孩覺得很難,才覺得孩子很厲害呢?”曾在華小當過臨教,如今是安親班負責人的溫琇,拋出一連串讓她無法理解父母心態的疑問。
 孩子成為學校精英才是成功,而且小孩必須懂得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才懂的問題,如此才能戴上“精英”的冠冕。
 溫琇坦言,家長都想孩子成為精英,甚至精英中的精英,才能滿足家長的要求;如果某些考試全部人都可以拿到滿分,家長就覺得沒有挑戰,需要再加強。
 “到底要把孩子逼到哪一個角落?”她看過孩子一年級時開心上學,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學習太過輕鬆,就要額外學習高難度的習題。
 讓孩子受教育,掌握知識和技能,無非是希望孩子的未來有自理的生存能力;但是,要求孩子成為精英中的精英,不放棄任何艱巨的“訓練”方法,這只是在折磨孩子呀!
精英學生品格欠佳?
 “只有精英班的學生可以參加!”老師說。
 “他們都很驕傲,不要和我們做朋友。”家長問孩子為何不與精英班學生在一起,小孩做出這樣的回答。
 “我寧願在精英班考最后一名,也不要在普通班考第一名。”因在精英班成績欠佳,回到普通班的學生,繼續以回到精英班為目標,看不起普通班的學生。
 學校的精英班已讓家長和孩子自豪,如果能夠參加小學一年級速成班,隨后直升三年級,更加是精英中的精英,小小孩童的心靈在大人的精英觀念“灌溉”下,“茁莊”成長。
 溫琇因安親班關係,接觸過各種各樣的孩子,雖然不能一竹竿打翻一船人,認定所有精英班的學生品格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她坦承一些精英班學生的品行上確實有些問題。
 “他們會比較自我和自大,看不起其他學生,這些都是建立在成績出色的基礎上。”她表示。
 教育制度培養的精英學生,如果只在學術上出類拔萃,品格上失衡,教育也失去意義了。
分科是否優于分班?
 看過新加坡導演梁智強的作品《小孩不笨》的人,對于該國小學的小四分流制,即小四結束前,學生參與分流考試,決定下個年級是進入EM1、EM2或EM3,一定有些印象。
 在這個制度下,約有10%成績優異學生進入EM1,大部分學生進入EM2,成績較差學生就被編入EM3;由于過早把學生分類,這個制度引來批評,指會影響學生學習信心。
 這項分流制度始于1991年,2003年結束;2004年,該國政府合併EM1和EM2,2008年正式廢除上述分流制度。
 現今,該國政府採取班級間能力分組方式,在母語、數學和科學這三個科目上,學生可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課程。
 黃集初指出,在本地,班級間能力分組制稱為走班制,整體來看,新加坡小學教育制度以走班制取代原有的分流制度,雖然走班制也算是某種程度的分流,但至少比原有的分流制度佳。
 他表示,如果在我國要實行走班制,這將考驗校方的排課功力。
 舉例,如數學課,必須把同級學生都安排在同一時段上同樣的科目,這樣學生才可以按其水平到不同的課室上符合其水平的數學課。所以,不可能每一科都採用班級間能力分組,像新加坡就只在三個科目上實行。
帶給校方的影響
 一間學校推行精英計劃,可能會產生一些棘手問題,除了需要處理家長的密切關注,詢問有關精英班的訊息,教師之間也可能因精英班的標籤,而有不一樣的感受和反應。
 黃集初指出,校長需要好好規劃和如何公正公平安排,由誰擔任精英班老師,因為這會在老師之間形成標籤效應,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不平衡。
 教育工作者是有很強烈的平等感,不似一般公司職員可能因為老闆看起來特別關照某員工,而選擇不出聲,更不會向老闆投訴,因為在私營領域講的是利潤,不是道德。
 但是,在教育領域,老師常常教導學子要平等和具有正義感,校長也時時要保持其自身公正公平的形象。因此,如何處理老師因公正平等的需求而引發的情緒問題及蜚語流言,或許也是校長在學校精英制度下的煩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