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農民變昆蟲

 

授粉昆蟲消失 誰來為花朵作媒?(上篇)

01/04/2012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大部分北半球經歷了一個暴風雪肆虐的酷寒冬天后,終于迎來期待已久的春風。 在台灣,櫻花已盛放,賞櫻人如過江之鯽。
春天,百花齊放的季節,也是蜜蜂蝴蝶開始穿梭花叢採蜜的繁忙季節。
今年,蝴蝶及野生蜜蜂會不會來?數量有多少?
在全球授粉昆蟲數量普遍銳減的今日,這些問題格外讓人關心……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及環保先驅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震驚世界的環保書籍《寂靜的春天》。
 46年后的2008年,羅文傑可柏森(Rowen Jacobsen)出版了《沒有果實的秋天》。
 兩本書出版時間相距接近半個世紀,題材都是類似的環境課題,不禁令人想探究,這46年來,咱們的環境有多大的變化。
 當年瑞秋卡森的當頭棒喝,有敲醒執迷不悟的世人嗎?
蜜蜂蝴蝶消失了
 當然,答案不言而喻,地球生存環境愈形嚴峻,2012年末日之說興起,更有許多人把肇因歸咎于生態環境受破壞所致。
 其中一項令人關心的議題,就是蜜蜂蝴蝶不見了!
 2006年秋天,全球三分之一工蜂在不明原因下集體棄巢消失無蹤。它們棄下蜂巢內的幼蜂與蜂后,去向成謎,不見屍體,事件令世人震驚,也令世界掀起了糧食短缺恐慌,擔心失去了這些稱職的花粉傳授媒介,瓜果植物將結不成果。
 事后,這種事先無征兆的蜂群衰竭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現象陸續在養蜂場發生,情況堪虞,在美國,野生蜂群也幾乎滅絕。
 生物學家致力找出答案。雖然有研究團隊聲稱找到答案,不過確實真相到底是如何,目前還很難蓋棺定論。
蔬果需授粉成長
 去年,聯合國公佈有關蜂群大量消失的報告中顯示,近年來蜜蜂群集體消失的情況逐漸趨緩,然而,美國的30%及西亞的85%蜜蜂消失,都讓人無法放心,相對來說,歐洲勉強還算得上比較好,蜂群消失幅度介于10到30%。
 蜜蜂對農作物是重要的,除了授粉結果的功能,還能影響瓜果的美味。
 就以西瓜來說,西瓜內數以百計的種子,每顆都必須經過授粉,所以一顆西瓜需要經由授粉昆蟲多次拜訪后才會發育成熟,授粉種子的成長會使西瓜成熟並變得香甜,如果沒有經過授粉,果實就會發育不良,或是味道不好吃。
 除了西瓜,其他多種水果及一些蔬菜,都需要經歷同個過程。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地球將迎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悲劇?
 自寒武紀以來,地球史上曾發生五次物種大滅絕,其中最著名的是63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大滅絕。
 最可悲的是,這一次可能發生的物種大滅絕,肇因在于人類本身
 科學家調查顯示,地球上的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滅絕,相等于每小時就有一種物種永久消失。
 近代種物的消失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比物種形成速度快了100萬倍。
 專家指出,除了無法避免的自然災害以外,人類的活動是導致各種物種的種類與數量快速消失的主因。
 人類以掠奪式方式使用土地及野生動植物源資,破壞其棲息地、狩獵活動以及外來物種入侵,是物種急速滅絕的主要原因。
農藥或是罪魁禍首
 英國倫敦的學者,去年展開一項耗資230萬美元(約690萬令吉)的研究,集合生態學家、電腦專家、分子生物學家和數學家等各領域專家,研究是否是充斥各種農藥的環境,干擾了蜜蜂等授粉昆蟲的大腦及神經系統,進而造成族群數量驟減。
 除了蜜蜂,其他授粉者如大黃蜂、蝴蝶、食蚜蠅等昆蟲族群的數量,都不斷創新低,若是情況持續惡化下去,恐怕將會導致各種瓜果疏菜作物失收或味道與質地變差,嚴重影響人類的糧食供應。
 研究人員將焦點鎖定在具有神經毒素的農藥上,研究它會否干擾昆蟲神經系統電子訊號;使昆蟲之間難以互相溝通,進而無法確定食物來源或失去方向感,在覓食后難以找到巢穴。
 專家指出,即使神經系統只有細微變化,也足以造成這些昆蟲出現嚴重腦疾,面對嚴重的生存危機。
 自瑞秋卡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于1962年敲響了環保之鐘后,英國人在數年后進行了一個大型且長期的環境監督工作,這項計劃迄今已歷時四十余年,目前仍在持續進行中。
 該項計劃每年動員千多名義工,在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斯各地計算小鳥、蝴蝶和原生植物的數目。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在調查範圍內的物種,都在全面、大量地銳減,有者甚至已經滅絕。
 其中,在調查範圍內的58種蝴蝶,比調查計劃開始之初的十年(1971年-1982年)的數量,少了一半有多,最嚴重的甚至達71%。
 201種鳥類數量縮水過半達54%,而1254種英國原生植物的數量也少了近五分之一,即28%。
物種滅絕速度
年份 每年滅絕的數量
1975年 約100種
1985年 約1000種
1990年 約1萬種
2000年 約20萬種
蜂群崩壞可能原因
1.農藥影響
 農業大量採用農藥,人因體積大,吃下含農藥的作物,或許一時半刻還不至于出現不良影響。
 但是蜜蜂體積小,少數農藥對它們來說已足以造成巨大影響,例如令它們的腦部受創而機能不全,擾亂其神經系統。
 2009年,美國華盛頓大學昆蟲學教授謝波德(Steve Sheppard)帶領的團隊研究計劃顯示,農藥是其中一項蜂群崩壞的主因。
 他們首先從美國農業部提供的老蜂巢中,研究蜂蠟的農藥含量,發現“相當高濃度的農藥殘留物。”住在蜂巢內的蜜蜂“壽命銳減。”
2.基因改造作物污染
 現今基因改造農作物的農地越來越多,基因作物污染問題也日愈浮上桌面。
 到底這些非自然組合成的作物會對授粉昆蟲乃至整個地球生態系統帶來什么影響,其后果人類擔當得起嗎?這問題恐怕沒有多少人能說得準。
 但是人類已妄顧安全問題,迫不及待投入基因改造作物生產行列中。
 授粉昆蟲是否受到基因作物的污染而行徑失常?這問題還有待生物學家進一步研究證實。
3.手機通訊系統干擾
 瑞士在去年出爐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手機的訊號是蜂群崩壞的元兇。
 研究人員進行83項實驗,記錄蜜蜂在手機關機、待機及通話模式時的反應,結果發現,當手機處于通話模式,蜜蜂會嚴重失去方向,蜂群之間無法正確傳遞訊息,這使得牠們停止搜尋食物,而且只能成群活動。研究也發現,蜜蜂的蜂鳴頻率增加了10倍,這是不尋常的現象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手機磁場及手機電訊發射台的訊號,也可能是造成全球蜜蜂數量大大減少的原因,他們並呼籲國際科學界進行更多研究。
 唯,當這些研究完成時,或許蜜蜂已等不及而永久消失了……
4.蜂群患病?
 美國華盛頓大學昆蟲學教授謝波德研究團隊指出,蜂群衰竭失調的兩大元兇,分別是農藥及一種是依附寄生在老蜂巢中、微小到用顯微鏡才看得見的病原體。
 “東方蜂微粒子蟲”(Nosema ceranae)的微孢子蟲病病原體破壞蜜蜂食物消化能力。
 加拿大其中一名主要養蜂人皮雀爾指出:“基本上該病原體就像是讓蜜蜂得了免疫功能失調症,簡直形同感染另一種版本的愛滋病毒一般。”
 此外,去年6月,美國加州科學家也發現,當地健康的蜜蜂群裡攜帶著四種未知的新型病毒,這或者有助于解開世界一些地區蜜蜂集體消失之謎。
 該項為期10個月的研究針對商業養蜂進行研究,除了四種新型病毒,科學家另外掌握了23種獨特蜜蜂病毒,這對研究蜂群崩壞情況及其他病毒如何在蜂群中傳播,或許有幫助。
保護大自然是關鍵
 針對蜜蜂大量消失的事實,不論導因是手機發射台、農藥、基因改造作物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棲息地消失,都在在顯現科學與自然環境之間失衡。 
 如果蜂群滅絕情況持續下去,世界農糧作物的授粉工作幾乎全然停頓,很多蔬菜水果將無法長出種子或結果,人類或許只剩下香蕉、黃梨和靠風力授粉的玉米可以吃。 
 美國養生樂活館網站刊登的文章《手機訊號可能導致蜂群崩壞》,一針見血地說,只有當我們關閉基地台(電訊站)、停止基因改造技術及噴灑農藥、不再 製造大量的藥物污染地球時,蜜蜂和其他生物才有機會生存下去。“只是人類眼光太過短淺,以致于我們所進行的活動仍然在不停地傷害地球,不顧意承擔責任並試 圖掩飾確切的真相,更是在加快人類邁向滅亡的速度。” 
 “科學和技術主導著這一切,但是這些科學家卻無法以此製造可以保命的食物;只有大自然能夠孕育出一顆種子,讓它發芽、授粉、開花結果;只有大自然 可以養活地球上的生物,而不是科學和科技。最終,科學家如何造成人類幾乎滅亡、毒害地球以及無視生命價值將會被書寫在歷史上。” 
 它認為,許多科學產物如基因改造作物及種子、化物農藥、電訊台等,都對地球上的生命帶來重大威脅,“今日的科學,正是我們將自己推向毀滅之路的元兇,蜜蜂大量消失只是個征兆。所謂人類文明,實際上是想扮演上帝,但卻完全不清楚這樣做的后果。” 

 

 

蝴蝶數量下降 敲響大自然警鐘(下篇)

02/04/2012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夢是蝴蝶的翅膀 年輕是飛翔的天堂   放開風箏的長線 把愛畫在歲月的臉上
心是成長的力量 就像那蝴蝶的翅膀
迎著風聲愈大 歌聲愈高亢
蝴蝶飛呀!就像童年在風裡跑
感覺年少的彩虹 比海更遠 比天還要高
蝴蝶飛呀!飛向未來的城堡
打開夢想的天窗 讓那成長更快更美好”
 

──《蝴蝶飛啊》李子恆詞曲
你的童年記憶,是否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
 特別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輕盈亮眼小精靈──蝴蝶,你是否曾在田地間追遂它?是否曾試過走近蝴蝶群,拍拍手或搖一搖樹干,驚動它們,欣賞它們一起翩翩而飛的美麗畫面?
 還是,你更進一步與蝴蝶零距離,讓它們在你的手指上歇息?
 透過它們帶給你的樂趣,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溫暖,感嘆造物者的鬼斧神工,這一切感動滲透你心,讓你愛上大自然,進而衍生出要保護大自然的環保愛心。
 若是一個人不曾產生對大自然的陶醉與感動,他要怎樣生起要愛惜大自然的念頭?
美麗蝴蝶曾經帶給你的感動,是否也同樣讓你的孩子感受到?
 如果是住在鄉下,答案或許是肯定的,但在城市的孩子,就未必有這個機會與蝴蝶有如此親近。
 令人心痛的是,現今,蝴蝶買少見少,越來越多品種已消失無蹤。
 蝴蝶是大自然帶給人類最神奇的禮物之一,七彩繽紛的蝶衣往往令人驚嘆連連!若是失去蝴蝶的身影,自然美景肯定遜色不少。
或牽連其他昆蟲
 然而,蝴蝶對于人類的意義,卻不單只是美麗罷了,我們要拯救蝴蝶,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事實上,蝴蝶是人類研究得最深入細緻的昆蟲之一,它們的壽命短,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使它可以成為其他物種未來衰落的先兆。
 換言之,蝴蝶是出色的“警鐘”或指標生物,蝴蝶數量下降,代表成千上萬其他昆蟲也受牽連。
 在歐洲,研究蝴蝶的科學家馬丁沃侖指出,棲息地的喪失,包括草地、濕地和森林面積減少,是歐洲蝴蝶數量大量減少的主因,當然,農藥也上一角。
 其實,這種情況不只限于歐洲,相反的,可說是放諸四海皆準。
 氣候變暖,也逼使許多蝴蝶不得不離棄傳統活動區域而往更冷的地方遷徒。“氣候變化把蝴蝶逼到了絕路。”沃侖說。
 氣候變化對蝴蝶的飛行、覓食和交配都造成不便。蝴蝶進入兩難局面,不遷徙則滅絕,遷徙嘛也不見得行得通。
生態系統大紊亂
 遷徒蝴蝶由熱帶向溫帶,再有從溫帶向寒帶轉移,造成其生態系統大紊亂,最后許多品種因無法適應新的生態系統而消失,長途跛涉只是將滅絕的時間推遲而已。
 英國蝴蝶保護組織的湯姆布里爾頓補充,氣候變曖時,蝴蝶或許沒有其他棲息地可去。“過去,如果你有一個未開墾過的鄉村,蝴蝶會蜂擁而至,但如今農村土地過分散化,就算有合適的空地,蝴蝶也未必能像以前一樣找到它們。”
 “在經濟危機中,人們認為拯救蝴蝶不是首要任務,但它和我們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如果自然環境被破壞,我們的未來也令人擔憂。蝴蝶數量下降或許就 是無脊椎動物減少的前兆,如果全世界都有類似于英國的遭遇,第六個滅絕時代正在來臨。之前的五次都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這次是人為原因造成。”沃侖說。
復活品種須平衡生態
 一些蝴蝶的生命迴圈過程,顯得很特別,甚至可以用古怪乃至匪夷所思來形容!
 舉例,1979年在英國滅絕的大藍蝶,就很奇特。
 原來,大藍蝶的幼蟲會爬到地上,分泌吸引螞蟻的某種氣味,待螞蟻將它們搬到地下巢穴內后,它們就會借機吞噬螞蟻的幼蟲。
 上世紀80年,有心人特別從瑞典引進大藍蝶,讓這種美麗的蝴蝶,繼續在英國土地上展翅飛舞,如今英國很多地區已成功引進大藍蝶。
 參考大藍蝶重新“復活”的例子,令人不禁好奇,針對其他滅絕的蝶種,是否也可以採用同個方式讓它們重新出現呢?
 沃侖說:“我們可以引進一些品種,但這不是保護區的基本策略。其他昆蟲會受影響嗎?我們必須保證棲息地的生態平衡,如果引進蝴蝶品種沒有問題,我們會為生物多樣性採取行動。”
 就算考慮周全,仍然可能有意想不到弊端,因此有些保護措施反而適得其反。
 例如英國政府為了要控制兔子的數量,引進多發性粘液瘤,使草地數量大降,勃艮第蝴蝶喜歡的細長草株也少了,結果導致這種蝴蝶數量岌岌可危。
 人畢竟不是造物者,如何控制某一物種?如何使一樣物種復活,卻不會對其他物種帶來負面影響?如何不使生態進一步失衡?這一切,就像在玩高空槓桿,一個失衡,就摔得鼻腫臉青,甚至骨折重傷。
科學數據令人沉重
 過去科學家觀察到動物減少,而推測昆蟲的數量也會減少,現今,科學家已不需再靠推測,他們已經有科學數據作為憑證。
英國研究人員在蘇格蘭和威爾斯展開調查研究,得到比較確實的數據:與80年代初相比,當地蝴蝶的數量減少了71%,與90年代初比,當地鳥類數量減少了54%。
英國國家環境研究委員會(Nation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oiuncil, NERC)生態學家湯姆斯(Jeremy Thomas)是該項計劃的主要負責人,他指出:“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夠回答這樣的問題。比如:蝴蝶是否也像鳥類一樣在大量減少?”
 在調查範圍內的58種蝴蝶,比調查計劃開始之初的10年(1971年-1982年)時的數量,少了一半有多,最嚴重的達71%。
英國蝴蝶的情況岌岌可危。科學家研究發現,除了人類開發土地活動,氣候也嚴重影響蝴蝶的數量。
以2007年為例,當年夏季大雨傾盆,結果次年英國蝴蝶創下自1914年以來的新低,一些品種甚至瀕臨滅絕。蝴蝶保護聯盟和生態與水文學中心自1975年起便聯手進行蝴蝶監控計劃,每年整理數千名志愿者搜集的數據。
基因改造作物危及生存
 基因改造作物種植面積擴大,也會影響蝴蝶的數量。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覆蓋數百萬英畝農地的基因改造作物,已大大縮小了帝王蝶的生存空間。
 這種對農夫來說相當重要的蝶類,是以野草馬利筋(Milkweed)為主食,但是,在針對馬利筋的基因改造農藥Roundup使用下,這類野草數量大大減少,使只吃馬利筋的帝王蝶幼蟲無以維生。
 美國每年對這種農藥的需求高達7億5000萬令吉。
 每年年終,帝王蝶會由美國東北部遷徙至溫暖的墨西哥過冬,然而,在2009至2010年的越冬季節,帝王蝶數量創歷史新低;盡管2010年至2011年情況有改善,但整體仍未達樂觀標準。
 除了Roundup農藥,林地減少及土地開發,也是帝王蝶數量銳減的主因。若是基因改造作物持續快速發展並取代傳統農業,難保在不久的將來,這種蝶類將永久消失,而蜜蜂、蝙蝠等授粉昆蟲及動物,也可能一起步上滅絕之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