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新年症候群

難招架恐懼回鄉過年(第1篇)

 12/02/2012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新春假期結束,回到工作崗位,興致勃勃大談新年美事的人固然很多,然而也有不少人是大吐苦水。趨前一聽,許多媳婦談論的是婆媳、妯娌間的緊張關係;未婚男女申訴被問婚催婚;沒小孩的夫婦被長輩逼生小孩;上班族被探薪水花紅等……  新年本該熱熱鬧鬧、開開心心,但很多人都不快樂、愁出精神壓力,長達半個月的春假結束了,這些新年症候群卻不見得全然消失,有些還遺下可大可小的后遺症,嚴重者,可能需要找心理輔導……
近年來農曆新年臨近,中國都會出現一群“恐年族”,為春節回家而煩惱不已。
 根據中國媒體調查,“恐年族”最怕的是被拷問幾時結婚、薪水多少、什么時候買房子、孩子考第幾名等問題。
 這種現象不只中國才有,在我們身邊,很多人也面對同樣尷尬處境。
 新年團聚,親朋戚友之間的話題來去皆:念書的圍繞在成績;就業的問工作工資;適婚年齡被催婚;沒有小孩的被問何時生;已有一個小孩的又被問何時追第二個。
 我們華族重視新年的團聚,很多時候,親戚朋友之間只是一年才聚那么一次,感覺分外珍貴。然而,不幸的,原本應該感覺良好的團聚,卻對一些人構成壓力及心理負擔。
價值觀不一樣
 資深心理輔導師李志祥博士說,不同世代的人價值觀不一樣,新年時我們因為團聚,必須跟不同世代的人在一起,有時長輩過度關心,我們可能就覺得隱私受到侵犯,這種現象是難以避免的。
 他說,有些人對此一笑置之,但有些人則不勝其擾,負面情緒甚至延續到新年以后。
“有些人因而選擇避年不回鄉過年,但是避得了一年,避不了一世,總有一天還是要回鄉過年。”
個案1:害怕親人追問隱私
 今年新年,永祥(化名)以工作為藉口,沒有回家鄉過年。
 他就職的公司每年農曆新年,都要做到最后一分鐘才能休假。
 有一年,他除夕那天五點多收工,直接從八打靈再也開車回怡保老家,塞了差不多9個小時才回到家,回到家時家人已經接完財神,更別說吃團圓飯了。
 大年初一,還沒有補回睡眠,家族中的大家長大姑一家就來拜年,把他吵醒。
 大姑辟頭第一句就是追問他工作怎樣了,現在月薪有多少,打了這么多年工有沒有升級,你弟弟妹妹在新加坡工作,薪水兌換回來高你幾倍。
 接下來的話題不用聽,永祥都知道對方要說什么。
 他跟戀愛8年的美美(化名)分手后,感情就處在空窗期,此后他的戀情婚事就成為長輩最關心的事。
 “你年紀也不小了,要求不要這樣高,你選人人選你”、“美美其實很不錯啊,你們都在一起這么多年,為何要分手”、“我早就叫你們結婚的了,早早結婚就不會分手了。”
 他所有過年歡慶的情緒和休假的心情就這樣被破壞了,他知道這幾天要是碰上八卦的四姑,隔壁的阿嫂,同樣的問題又會再被拷問。
 他想,這些人為何就是喜歡管別人的事,就不知道何謂隱私嗎?
個案2:為了生育心煩意躁
 阿平(化名)跟美君(化名)結婚5年,夫婦倆是典型的“丁客族”。
 1950、60年代,歐美許多雙薪家庭不願生育,因此被稱為“雙薪水,無子女”(Double Income No Kids,英文縮寫為DINK,直譯為華文就是丁客族)。
 夫婦倆結婚之前就協議不生小孩,阿平也曾經跟自己的父母談過他們的決定。
 但是他的父母是傳統觀念很重的人,一定要他“傳宗接代”,而且最好有個男孫。
 隨著阿平跟美君結婚越多年,年紀越大,他的父母就越心急,更加緊張催促他們生孩子。
 他們知道直接逼兒子跟媳婦,兒子只是會重申自己的立場,所以他們轉換方式催逼兒媳兩人。
 比如乘著兒子媳婦回家時,炖補品給媳婦吃,悄悄跟媳婦說:“養好身體容易生孩子。”
 再不就在親戚聚會時,當著姨媽姑姐面前說:“你就好啦,孫子都有幾個了,我等了很多年,都沒有孫子抱。”
 阿平家庭是大家族,姨媽姑姐叔伯嬸嬸,加上表兄弟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女,每年新年都會聚在一起。
 這時候姨媽姑姐叔伯嬸嬸也會加一把口催促他們生孩子,“沒有孩子,老了沒人照顧你們”、“現在不生,過多幾年要生可能生不出”、“不生孩子長輩會失望”。
 就算阿平和美君非常清楚自己的立場,也打算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到底,但是他們覺得並不需要跟每位親戚交代自己的事,而且就算交代了他們也可能像父母一樣無法接受和理解。
 不過這種每年都要上演一次的戲碼,已經讓他們夫婦煩不勝煩,一想到新年回家過年就提不起勁。
技巧應對免傷和氣
 李志祥發現,面對長輩拷問隱私問題,要是沒有演變成劇烈的不愉快情況,許多當事人還是會覺得反正只是這幾天的時間,就忍受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度過新年。
 “有時候,長輩問起我們的薪水、對象等問題,其實只是要找個話題,並不是真的要追問我們的隱私。”
 他建議,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要稍微交待,比如工作忙碌,不適合談戀愛,長輩也不至于窮追猛打的。
 但是長輩要是真的窮追猛打,他指一般人會採取三種態度應對:退縮溝通方式、攻擊溝通方式或果斷溝通方式。
 退縮型的人,不管別人說什么他們都逃避、不回答、不應對、不理會。
 “這是一種壓抑的態度,很容易因為過度壓抑反彈,產生衝突和摩擦。”
 攻擊型的人面對不愉快的場面則會馬上爆發,“他們會挑釁對方:你問這么多做什么?不用你管。”
 他說,攻擊型的人跟退縮型的人一樣,情緒很容易擦槍走火。
 至于果斷型的通常都是比較清楚自己立場和想法的人,他們一般會以“破唱片方式”應對長輩的窮追猛打。
 “他們願意溝通,針對他人的提問,他們尊敬他人也尊敬自己,能夠回答的他們就回答,無法回答的他們就不答。”
 要是長輩還是不斷嘮叨,他們也會像刮花跳針的破唱片,無論你問什么,他們都重複自己的立場和說自己能夠透露的事。
 他覺得三種應對方法里面,果斷溝通和“破唱片法”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如果長輩還是不賣賬,我們可以輕鬆把話題帶開,新年要一團和氣,長輩一般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引發衝突。”
新年團聚仍有意義
 “新年症候群”過節的壓力,不是過年期間才開始的,李志祥說,從年關將近,準備迎接新年那段日子,很多人就已經開始承受“佳節壓力”。
 “新年期間數天假期,上班族為了休假,需要趕工加班,還要買車票、準備送禮、打掃房子等,籌備過年就已經有很大壓力了。”
 到了過年期間,許多人的精神已經非常緊繃和敏感,面對親友問三問四,觸及自己不想透露的隱私,情緒可能就很容易爆發。
 他建議,過年期間最好先給自己一點時間休息,準備好身心狀況,才去拜年。
 “如果長輩追問隱私,還不至于引起我們的恐懼和抗拒,我們是可以乘這個機會,去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這種尷尬情景。”
 畢竟新年的團聚,還是有它的意義,比如親友之間一年難得相聚,可以互相了解彼此這些日子的生活近況。
 還有家里的長輩仍然健在,能夠跟我們一起過年,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
 要是這種過節的壓力,已經造成我們很大的心理負擔,則可能需要尋求心理輔導。
 “在西方國家有一個現象,每逢聖誕節或元旦假期之后,尋求輔導的人就會增加,這跟我們在農曆新年團聚面對的壓力較大,及人際關系衝突比較多是同樣的道理。”

 

婆媳妯娌家事煩人…(第2篇)

13/02/2012

 

報導:涂素燕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新年假期才結束,開工第一天,辦公室的茶水間就“怨氣衝天”。  女同事之間見面,打開話匣子就是投訴新年期間在婆家受了什麼委屈。
 婆媳妯娌過招,是粵語殘片永不過時情節。
 隨著傳統大家庭架構瓦解,婆媳妯娌可能一年才因新年聚那麼一次,但是同樣免不了“你來我往”過幾招。
個案1:回婆家比上班還累
 麗萍(化名)一年回婆家兩三次,可是每回一次就滿肚子怨氣。
 平日跟家婆同住的大嫂,認為自己一年365天已經負責家務,妯娌回鄉時,家務就應該交給他們負責。
 每次麗萍和丈夫孩子回鄉,大嫂就理所當然把自己一家五口,還有家翁家婆及麗萍一家三口一日三餐,全交由麗萍包辦。
 麗萍要是沒有主動掃地抹地,大嫂事后也會跟家婆及其他妯娌抱怨。
 麗萍是職業女性,平日回家也要照顧孩子打理家務,難得休假回婆家,反而要做更多家務和照料更多人。
 她認為大嫂長年住在那個家,又是全職家庭主婦,負責家務和煮飯也是應該的。
 但是大嫂覺得自己一直在照顧家翁家婆,其他妯娌很少回鄉,回來更加應該負起責任。
 農曆新年假期,丈夫兩個弟弟分別一家五口和一家四口都回來,兩個弟媳都不願煮飯,但是她們跟大嫂關系要好,大嫂也不出聲,結果全家大小19人的伙食,就交由麗萍負責。
 她跟丈夫付錢買菜買肉,然后由她一人洗菜切菜煮菜張羅一切。
 飯菜上桌,其他兄弟的家庭總是自己先坐下來開飯,小孩有時嘴刁偏食,還會一邊吃一邊嫌飯菜不合胃口,吃飯時全挑雞腿雞翅膀,留下雞背雞腳給麗萍一家人。
 麗萍開伙做家務已經非常勞累,還要面對這種狀況,令她更難受,每次一個新年假期下來,她都身心疲憊不堪,比上班還辛苦。
轉個念頭讓心好過
新年家庭的團聚,張羅吃喝家務事其實是很勞累的事。
 許多家庭往往為了全家吃喝應該由誰準備、家務事由誰負責而結下心結。
 婆媳、妯娌、大姑小姑或兄弟之間,可能都會認為應該由對方來負責。
價值觀不一樣
 婚姻心理治療師表示,家務最理想的是分配,如果分配以后還是沒有人要做,我們無法逼別人做,一就是不做,再不就全由自己來做。
 “許多人認為不做不行,所以還是會做,可是一邊做就一邊怨,心情很矛盾。”
 她說,在心理治療里,我們指行為源自思想,如果我們覺得委屈、很無奈,被逼去做一件事,自然就會做得很負氣、不高興。
 “心理治療里我們說三個好:好心態、好心情、好行為,如果可以調整心態,有正面的想法,就有好心情,好心情就會做好事。”
 現實有時是無奈的,如果我們無法接受現實,心理就會不平衡,她建議不如轉念一想,把新年做家務煮飯,當成是難得有一回大顯身手,這是我表達愛和關懷的機會,這樣就可以好心情做出好的行為。”
個案2:婆媳衝突和解無期
美芬(化名)是位單親媽媽,自丈夫四年前于一場車禍去世后,她便獨力撫養兩名年幼的兒子,拉拔著,兩名孩子總算上了小學。
 但是男孩子畢竟比較皮,常要母親操心,偶爾打罵難免。
這一次農曆新年,美芬循例帶兩名孩子回丈夫的家鄉,年初一當晚晚飯時,美芬要咳嗽的小兒子戒口,對著滿桌煎炸的佳餚,小瓜很不情愿,發起哥兒脾氣來。
 隨后小瓜又跟哥哥搶玩煙花而大鬧別扭,美芬屢勸不聽,終于忍無可忍,帶孩子進房間用藤鞭教訓一頓。
 不料,家婆心疼小孫子被打,出口責怪美芬之余,還向眾位親戚批評美芬的教育方法不對。
 房間內的美芬將家婆的話都聽進耳,多年來母兼父職以及家婆指指點點所累積的壓力與情緒終于決堤,走到客廳反駁奶奶,奶奶自覺顏面無存,也奮力反擊,兩人毫不相讓,令眾親友錯愕,氣氛一度極僵。
 后來還是一兩名親友說好說歹,將婆婆推拉進廚房,而美芬也回房痛哭。
 第二天一大早,趁眾人未醒,美芬悄悄將孩子抱上車回娘家,悄悄地離開。
 迄今,她與家婆都不曾通電話。
 這個場面要怎樣收拾?她不知道。
 雖然母親與朋友都勸她向家婆道歉,以彌補撕開的裂縫,但她不想道歉,這會讓她覺得很委屈。而家婆呢?更不愿意拉下老臉道歉了。
 這種膠著的狀態,該如何破冰?
將心比心扭轉關係
 婆媳相處問題是千年來就有的問題,黃秀蓉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般同住的婆媳容易有問題,少聚的就比較少吵。”
 尤其是農曆新年,大家都希望可以和和氣氣,就算有不滿都會強忍,比較少發作。
 不過好像美芬這種已經產生衝突的,就要看她是否願意重新思考,定位自己和家婆的關系。
 她說,如果家婆批評我們,我們認為是她有意為難我們、干涉我們,或否定我們,那么我們自然就很難接受她的行為。
 她表示,美芬會把小孩帶到房里教訓,是出于關愛他,想要教導他,為他好。
 站在家婆的立場來想,家婆責怪美芬鞭打孫子,也是出于疼愛孫子,不捨孫子被打,想要保護他。
 兩人的出發點其實是一樣的,就是關愛孩子,希望孩子好。
 她建議美芬可以重新定義家婆在自己心中的價值,要是她把家婆當成親人,認為丈夫的母親就是自己的母親,那么她也許可以接受母女之間會吵架、母親會罵女兒。
 要是她想跟家婆求和,也許可以制造機會友善的和家婆溝通。“比如主動打電話給她,關心她的需要,或借助身邊的親友,向家婆解釋她鞭打孩子的動機。”
感情靠平時建起來
 現代家庭都是核心家庭,年輕一代很少會跟公婆一起住。天匙關懷與輔導中心主任林淑娟表示:“新年回鄉團聚其實是個機會,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示範,如何跟老人家相處,學習尊重、包容和接納。”
 她說,我們對長輩的態度怎樣,孩子都在看,也會從我們身上學習。
 不管婆媳還是妯娌之間的關系,是不能靠一年一次,新年期間的相處維繫。
 “要是大家平時都沒有碰面,只是把風光一面給對方看,報喜不報憂,沒有互相扶持支持,關系生疏,新年時相處當然沒有話題。”
 這是為什么親戚之間新年見面,只能說一些表面的話,比如你的孩子考幾個A、今年考第幾名等。
 “要是婆媳妯娌之間平時都有相聚,有打電話互相慰問聊天,新年聚在一起時,關系就不會這么緊張。”
 她認為,平時就把感情基礎建立起來,新年的時候才可以享受親情,新年要過得開心,親友之間平時就應該互相關心。



同學會比出壓力…(第3篇)

14/02/2012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新年期間,朋友相聚或舉辦同學會,你是否擔心別人會問自己不想回答的問題呢?  平時,朋友各散東西,對于這類久久一次的聚會,不去就錯過見朋友瞭解近況的機會,出席卻又顧忌別人的詢問,去或不去都有壓力。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長速度有別,當放在同一個平台上談論,有人會覺得矮人一截,有人則沾沾自喜。如何面對和平衡,也是一門需要學習的功課。
方振雄(化名)中學畢業后,就從霹靂到吉隆坡打拼,從替人打工到近年自己當上一間店的小老闆,但業績並不理想,還在苦苦經營。
 新春佳節對他來說,越短越好,朋友聚會能免則免,因為每當問到工作和生活,他都不知要如何回答。
 中學畢業后,他的同學有的負笈台灣、英國、美國、新加坡,修讀專業學科,有人已是醫生和執業律師,或者其他專業人士,即使沒有出國,在本地唸書者,不少人已在大公司工作,薪水收入可觀。
 另一些與他一樣選擇做生意的朋友,也把生意經營的有聲有色,像他十多年后還在工作中浮沉的例子不多。
被同學視為假想敵
 他出席過一兩次同學會,與朋友談話時,總覺得自己的地位不如人。而且,他在中學相當活躍,成績也不錯,一些把他視為假想敵的同學,在同學會見面找機會探詢他的近況后,竟然說一些嘲諷的話。
 例如,“當年的方振雄可是風頭人物,現在是還沒賺大錢的小老闆,也不錯啊,有前途”,讓他想要揍人,但又不能發作。
 雖然,新年期間的同學會,還是有他想見的朋友,但如果能私底下見面更佳,同學會給他難以負荷的壓力。
 新年與朋友的聚會,演變成無形的壓力,可以有怎樣的方法處理,或能以何種心態面對呢?
 大馬註冊輔導員許丹平表示,一些人在朋友聚會做出蓄意挑釁的行為,可能以前受過某些委屈,如今發達或事業有成,終于出人頭地,就會藉此渲泄情緒。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認為可以在出席這種場面時,嘗試瞭解這類人的心態,如果對方的態度太過糟糕,下次可選擇不出席有對方在的聚會。
 但,關鍵並不在于出席或不席這類聚會,而是如何看待自己。
 她以自己為例,從事輔導行業的收入不高,但她在乎自己選擇的這個行業,因此,老朋友或老同學見面時,不管已是專業人士或收入高過自己很多,她都一視同仁。
話語能傷人于無形
 即是說,對方的身分、地位和收入,不會讓她覺得不舒服,大家都可以有說有笑分享生活和工作。
 但她坦言,有些同學的生活和工作不如意,會長時間不和老同學相見。后來,當她再出現在同學聚會,就知道對方已接納自己。
 人的話語能傷人于無形,有人會被一句話傷害得體無完膚,心靈崩潰;有些人則不會在意這些攻擊性語言,笑笑不當一回事,或者以幽默的方式化解。
 許丹平認為,這與個人的自我形象高低有關,“有人的自我形象比較低,不喜歡自己,就會有壓力。”
 她相信,懂得自處、接納和享受自己的選擇,就可以面對這些事情,這取決于以何種心態看自己和看問題。
過分關心惹反感
 趙喜麗(化名)是一間公司的財務人員,收入不錯。她雲英未嫁,未有看對眼的白馬王子出現。
 身旁的姨媽姑姐和朋友都開始關心她的終生大事,尤其是在過年回家或朋友相聚時,總是會成為眾人的話題。
 因此,過年留在家裡,不去應酬這些親戚朋友,就是她最大的福氣,她心裡想:“我都不急,你們急什么?”
 對趙喜麗來說,還沒男朋友和結婚看來是一個問題,這是關心她的親友的問題,而她自己不趕快找人嫁掉也是一個問題。
 問題不一定要解決,需要的用另一種心態去看待,問題就不會是問題。
 已過40歲的許丹平,其親友在十多年前就已對她依然單身感到不解,不停追問感情狀態。
 她從不把單身當成是問題,因此當親友關注的她的感情事項,她就會幽默的說:“等你介紹啊!”
 因為享受和接納自己的狀況,一切問題迎刃而解,任別人如何把它當問題,自己一點問題也沒有。
試把詢問當成關心
 別人關心自己的生活細節,包括感情狀況或工作情形,如果情緒智商不高,或者不擅以另一種角度看事情的人,將會造成極大的壓力。
 許丹平在面子書和朋友討論時,有人認為把詢問看成是關心,就不是壓力,這點她相當認同。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系越佳越關注對方的生活,希望能在對方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至少能以言語給予支持。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關心和擔心可以是一個等號,因為擔心而關心,因為關心就會開口詢問。
 當然,許丹平坦言有人會詢問別人不想說的事,純粹是“雞婆”(多事),屬于那種口快或口爽,無心傷害他人,但這樣還是會令聽者不悅。
讓好朋友擋駕解圍
 同學聚會說東道西,聊著聊著難免就會觸碰一些人“敏感地帶”,如果有人可以及時扯開話題或接過話頭,就能解圍了。
 許丹平表示,如果有些事情不想公開在朋友間談論,找一兩個較好的朋友或老同學,先告訴他們你的狀況,以及不想別人提問的事,至少能免于氣氛變僵。
 這些懂得你的狀況的好朋友,看到不知就理的朋友發出你不想回答的問題,就會幫忙擋駕,避免引起不快。
改變並非一朝一夕
 許多時候,我們知道應該用不同的態度去對待關心我們的人,但知易行難,往往有些事被問急了,例如工作不順利時,還一直被問有沒有加薪,感情失意時還有人問幾時結婚,人就會失去耐心,大發脾氣。
 許丹平指出,改變心態非一朝一夕能行,也不是一句話或重複的說就可以達到,而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克服。
 她相信,最重要的是要去接納和享受自己的狀況。即是說,接受自己才能夠改變心態,否則一切都是徒然。



比一比壓力壓壞你…(第4篇)

15/02/2012

報導:程為、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現代人過年,怎一個比較了得!  每個家庭過年,彼此之間好像在比較誰能夠花更多錢;兄弟姐妹之間,誰能給父母最多紅包錢,也在彼此間形成壓力。
 從購買衣裝、送禮、派發紅包、比較工作,以及誰又換了車子,新年像是一個100公尺短跑,要在最短的時間,比完能夠比較的事情,怎能不令人壓力重重呢?
個案1:年關難過借錢過
 台語有句俗諺:大人煩惱無錢,囡仔歡喜過年。
 意思是說小孩歡喜過年,大人卻煩惱無錢過年。
 過一個傳統的農曆新年要花的錢可多:辦年貨、送禮、買新衣新鞋、紅包,手頭上沒有閒錢的人,過個年經濟壓力可大。
 華耀(化名)是典型“月光族”,妻子是家庭主婦,靠他一人養家。
 每個月一出糧,車貸、房貸、兩個小孩的學雜費補習費、生活費、伙食費就花光他所有薪水。
 每年農曆新年,他都是靠花紅才解決辦年貨、送禮、封紅包、回鄉汽油費過路費等花費。
 公司虧損嚴重,今年沒有發花紅。有沒有花紅,新年要過,家鄉要回。
 自己家的年貨可以少辦些、小孩的新衣可以只買一兩件、自己跟妻子的置裝費可以省下,但是還有很多費用省不了。
 比如一年才那么一次孝敬父母、岳父母的大紅包不能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的小孩紅包要給、回家鄉及太太娘家的車馬費、親友送禮回禮等。
 結果今年新年,他向好友東借西湊湊了2000令吉,才度過“一個年關”。
個案2:心存比較壓力大
 其翔(化名)是家中老大,大弟夫婦在新加坡工作、小弟經營自己的生意,兩個弟弟生活都得比自己寬鬆,駕的車子住的房子都比自己好。
 其翔只有一個小孩,農曆新年時,大弟小弟都封200令吉紅包給其翔的孩子。
 大弟有兩個小孩、二弟有三個小孩,往年其翔都是每人封50令吉給姪兒姪女。
 不過有一年,小弟的小兒子,一拿到紅包,就打開來看,童言無忌說出:“只有50塊而已?”
 讓其翔夫婦和在場的人都尷尬不已,此后,其翔封給姪兒姪女的紅包每封都是200令吉。
 每年大弟和二弟都會給父母大紅包,其翔給的紅包雖然比較小,父母也沒說什么。
 但是一些鄰居親友有時跟母親聊天,當面就說自己的孩子給自己多少錢,還問你老二老三這么本事,一定給你們很多錢了。
 其翔的母親通常會回答:“他們做工也是很辛苦的,只是他們比較拼吧了。”
 其翔的妻子聽在耳里,經常會解讀為你媽是說我們不拼,所以錢賺得少,為此而對其翔碎碎念。
 一些八卦的親友,看到其翔弟弟換新車了,也會走來問其翔,你弟弟又換新車了,你這輛駕了幾年啊?幾時要換新車?
 新春期間,三兄弟三個家庭跟父母一起出外用餐,兩個弟弟雖然都會搶著出錢,但是做為大哥的其翔,也不好意思總是由弟弟付錢,有時一餐飯吃下來就是一筆大數目。
 每過一次年,其翔不管心理和財務方面,都要面對很大壓力。
個案3:親友逼供氣氛尷尬
 陳志興(化名)身為家中長子,還是單身一人,新年回到家中,除了要面對父母和親戚“大逼供”:何時要帶個老婆回家過年?另一個讓他受不了的就是與別人比較收入。
 他本來就不是想賺大錢的人,能夠舒服工作,定時拿錢回家,剩下的錢足夠自己使用,一切都已足夠。
 然而,回到家鄉小地方,哪一家的年輕人賺了多少錢,誰出了哪款新車,都會成為話題。
 對于他這種從大城市回來的人,父母親和親戚總愛拿他和當地同輩人比較。
 “在大城市做工嘛,薪水總不會低過我們這些鄉下人吧?”三姑六婆七嘴八舌一番轟炸,總會讓陳志興落荒而逃。
 因此,有時會忍不住氣和家人親戚頂撞兩句,難免就會令氣氛變得尷尬。
 因此,新年對他來說,不過是一個被拿來比較誰賺比較多錢的日子,這使他越來越不想回家過年。
做回自己最重要
 現代社會先敬羅衣后敬人的心態日益嚴重,別人有的你不能沒有,互相比較排場更是屢見不鮮,容易使人在這種比較和競爭中失去自己。
 大馬註冊輔導員許丹平表示,現在任何時候存在相互比較,鄰居買了一輛新車、同學升職比你快等,任何情況都可以發生。
不管別人怎么比較,最重要的是你自己選擇,以及肯定自己的選擇,“做回自己最重要!”。
 她相信,只要清楚知道自己選擇什么,處于怎樣的狀況,再多的比較都不會使自己不舒服。
主觀衡量形成不公
 家人對于家中成員的期待,常常因為各自的生活環境和成長方式有所不同,產生不小的誤差,以至無意中說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
 現在,許多人一年才回家相聚一次,各自在不同地方發展,生活價值觀和生存能力已有改變,因此已不能用同一種方式來評價對方。
 然而,許多人無法認清這一點,總會使用以前的標準,或者某個家庭成員的能力為標準,衡量其他的家庭成員,造成彼此心中有一股無法擺脫的壓力。
 例如,二弟的賺錢能力最強,能夠為家庭提供最多的經濟支援,但這不代表他最孝順家中兩老;至于其他無法提供相同金額的兄弟姐妹,或許在金錢上不能做到最好,但卻能時常陪伴家人,何嘗不是金錢難以買到的價值呢?
價值觀各異生誤解
 生活背景改變,造成家人之間的價值觀各異,對事情各有見解,因此也會產生誤解。
 許丹平指出,由于某個家庭員已有所不同,其他家庭成員可能沒有跟上步伐,因此新年回到家中,難免在看待各種事情的心態上各有分歧。
 “這是因為他們不知你已經改變,他們還是用從前的方式來看待你。”
 其次,家人之間的談話,有時候會因一句無心之失,而使另一名家庭成員無名火起,使整個場面充滿火藥味。
 “有些話,家人講的時候是無意的,可能是出于關心,也可能是無知。”許丹平表示,他們有時只是“講爽的”,就也不用太在意。
 外在因素會不斷刺激一個人的情緒,但最重要的是要調整自己,用另一種想法使自己過得舒服一些。
 她建議案主學習去接納和享受自己現有的狀況,以免使自己有許多脾氣。
 即是說,承認和接受現在的自己,才不會因受刺激而容易滋生負面情緒。
入院過年尋求心靈慰藉
在醫院過年,常人會大喊“大吉利是”,但是台灣一些人因無法找到可讓自己安心過年的環境,或者無法忍受孤單過年,竟要求入住醫院,在醫院與其他病患一起過年,在心靈上相互取暖。
他們沒有勇氣去面對春節假期,無法享受與家人團聚的幸福,有者是不能以正面心態來享受佳節,因此不能好好過年,新年對他們就像是自我問題檢視的關卡。
主修心理學的Maple Su指出,選擇在醫院與其他病友一起過年的人,他們的自我覺察能力有限,未能領悟自己在何種狀況,也不能瞭解問題所在,甚至沒有決心和採取行動去改變自己,日復一日的讓問題持續下去。
人生的劇本應該由自己書寫,抱持著消極心態確是非常可惜,只能期待某一天,他們能覺醒,認真的去面對和解快自己的問題。


 

回婆家娘家吵不停…(第5篇)

16/02/2012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以往,媳婦一入門,就是理所當然住婆家,只在年初二回娘家兩天或三數天。隨著大家庭制度瓦解,小家庭林立,現今城市夫婦,新年前其中一個熱門討論,很可能是“回你家幾天、回我家幾天”。  一個新春,如果只是討論這類問題,那就簡單多了,事實上,許多個案都沒有如此簡單,婆媳妯娌間牽扯的糾葛,令“清官”也頭痛。
 孝恩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王琛發博士,本著對華人傳統與文化的深入研究,從筆者提供的個案著手,以社會學與歷史角度,為我們剖析婆媳及妯娌的關係……
個案1:
曉雯(化名)三姐妹都已出嫁,家中只剩媽媽一人。
 有鑑于小妹嫁到國外,二妹嫁到外坡,曉雯不忍見母親孤伶伶一個人,特地搬回母親家附近,孩子放學后搭放媽媽家,她與丈夫放工后也回媽媽家吃飯。
 丈夫的家鄉在遙遠的吉打,丈夫一年只在農曆新年回鄉一次,由于難得回鄉,他這一回鄉就回一個星期。
 曉雯隨丈夫回鄉,一顆心卻牽掛著自己的媽媽,小妹幾年才回鄉一次,二妹則要年初二才回娘家,想到媽媽單獨一個人吃年夜飯,曉雯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她想要在年初二回娘家,但丈夫卻認為他本身難得回鄉,回久一點並不過分,幾乎每一年,兩人都為同樣的問題吵架,回吉隆坡途中,兩人總是臉黑黑互不理睬,小孩成為兩人的傳話筒。
■※王博士解:
傳統中變通解難題
 古時已婚婦女初二回娘家敘舊,初三一整天日夜都在娘家,是藉節日打破例常規範的習俗 ,也是一種與節日配合,不使女子與娘家親友親情脫節的“制度”。
 傳統社會是把婚姻視為兩個家族的關係,所以也要平衡,保護媳婦免受婆婆欺負。所以,新年習俗必允許長居婆家的媳婦,在初二由丈夫陪同回娘家,給岳 父拜年,以示岳父是家中父母叔伯以外,外邊最受尊重的長輩、岳家是第一尊重的家庭。此外,新年期間,從初三起,即使丈夫先回婆家,為人媳婦的也可以自己留 在娘家過幾天,夫家有什么事都可稟告父母問意見。
 這一習俗在男權統治的時代,也含有維護著女方的調節作用,暗示夫家說:你過門的妻子依舊是岳家的女兒,她不是孤立的,她還有娘家人對她噓寒問暖,也有父兄派人護送回夫家。這一習俗提醒夫家不能對嫁進門的女子過苛。
找尋先人維持和諧的智慧
 若是妻子的娘家人從她的言談舉止中發現有問題,也會向丈夫追究。此外,也有習俗,凡是女子去世,夫家要等娘家兄弟或長輩前來驗視才能封棺。
 另外,傳統社會希望新年好意頭、節日好意頭,只說好話、做好事,尤其這新年的十五天大家要互相謙讓、尊重、合作,所以,就製造了一再的學習互相磨合、彌補矛盾的空間。
 可是,現代的家庭,核心家庭只有夫妻和孩子,而且人們過年的時間又遇上工作的制約,尤其是夫妻各自要工作,家鄉又不同地方;一到了新年,可能就會出現“你媽”還是“我媽”家的矛盾。
 我們不必要提倡傳統社會的家婆威權,更不希望它陷入男權/父權/夫權的極端,但是,從傳統之中找尋先人維持和諧的智慧,還是有可供借鑒和繼承的優點。
 傳統的新年習俗提示,一旦女子嫁后,人際關係出現巨大的變化,而且是影響一生,所以,婆家就變成日常一定要長期經營的相處之地,而娘家又是在“日常”以外的特殊節慶日子一定要回去的地方,包括丈夫也有陪妻子回去的義務。
 現代的通訊發達,女子嫁后,即使是居住在婆家之外,身在外地,要主動增加和家婆聯誼以及持續和娘家聯繫,條件更充裕。這樣一種同時兼顧婆家娘家兩 邊的日常的親切來往,而新年期間按老規矩辦事,更易辦到。重點是,到了初二初三,丈夫可以送妻子回娘家后自己先走,變成夫妻各自在自己母親家過幾天,過后 丈夫在初四或以后,再到妻子娘家接妻子。傳統本來就有這樣一個做法。
個案2:
妯娌暗鬥怕回婆家
為什么人與人的相處那么困難?
 看別人似乎都很期待農曆新年,總得忙得不亦樂乎,雅雪(化名)就特別失落。記得在還沒有結婚以前,自己也是快樂地迎接新年的到來,但在結婚后,新年就變成了一點也不enjoy(享受)的事。
 想到要跟丈夫回鄉,面對難搞的妯娌與家婆,她就禁不住反胃,心情也沉重起來。
 今年,在極度反感與厭惡下,她終于勇敢向丈夫提出自己不想回夫家過年。
 丈夫再三遊說無效,只能依她,並為她編了個生病無法回鄉的藉口。
 丈夫回鄉,自己回娘家,娘家人丁少比較冷清,雅雪卻快樂無比,並趁這個難得的假期休息。
 結婚5年來第一次在娘家吃團圓飯,她覺得自己革命成功了,新時代了,何必拘泥于傳統?誰說過年女人就一定要跟丈夫回夫家?為什么不能“你回你家鄉,我回我家鄉”?
 明年,她暗暗發誓,明年她也要堅持回娘家吃團圓飯,即使有了孩子她也要堅持立場。
■※王博士解:
回家為團聚非度假
按傳統的新年要求,它的精神本來就不是夫妻“你回你家鄉,我回我家鄉”,而是你我家鄉都要回齊,它也不勉強丈夫一定要留在妻子娘家,但要做到送去和接回,如此才能促進女婿和妻子娘家有來往和溝通。現在交通發達,應該更方便丈夫盡妻子回娘家的接送義務才對。
問題在,現在很多人是受到外國節日放假的觀念所影響,把新年當成休假,而不是過去“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傳統,把新年變作放下一切,去建設親友關係和計劃一年的日子。
 結果夫妻在一起,不是想好如何給婆家和娘家捎去最快慰的問候,變成是有的人純粹想找一個感覺到親切的放鬆休息之地;有些人因此什么你父母我父母和親友都不見,干脆出國旅行。這是新年傳統的內涵變質了。
婆媳矛盾無可厚非
 社會變遷造成傳統社會裡的婆媳關係定位出現了變化。
“我們必須承認,婆媳關係在現實中,是一個女人接受一段婚姻人生后,不能沒有義務去面對新的‘親密’關係。它在本質上既不是建立在血緣上,也不是建立在感 情上,又不是建立在思想一致的共同體上產生,甚至沒有互相的經濟利益。但兩個女人之間,偏偏從此有了照顧對方的義務。”王琛發博士解說。
 丈夫如果處理母子關係和處理夫妻關係不能取得平衡,就會造成婆媳雙方委屈,但是婆媳雙方都會針對夫妻或母子雙邊關係而多出來的這個“外人”。
試想,兩個原本風馬牛不相及、南轅北轍的人,忽然被迫由于互相沒有直接關係的“夫妻關係——母子關係”轉變為想像而知必須長久相處的“親人”——命運共同體,雙方肯定都會對這段實質上原本互不認識的新“親密”關係有想像、有要求。
 “從傳統到現代的母女關係,建立在血緣和長期相處的情感上,都不可能一致及和諧,何況原本來自不同生活方式、家庭文化背景的婆媳?不能強求兩個生活方式、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能有一致。
回到傳統社會,傳統社會是以社會和家庭制度的強制,壓制著婆媳矛盾難以存在,婆媳關係緊張也在制度壓力下難于浮現。然而,現代婦女有了經濟和生活自主后產生更大的自由選擇。”他說。
配合比對抗更實際
傳統社會既是以男性勞動為主的社會、又是父權主導,它對處理婆媳關係的解決方案,是以婦女“出嫁從夫”作主導意識。
 王博士指出,婆媳關係原本不是血緣關係,卻由于整個社會賦予她們互相之間,傳承著維護夫家傳宗接代、包括維護和管理夫家財產的使命,也教育和熏陶她們自覺地扮演這一角色,死后也同進夫家的祠堂,婆媳就成為一個家庭中“替代型”的母女關係。
 根據這種傳統的關係格局,女兒反而是律法與制度上的“外人”,未嫁女兒死后進不了自家的祠堂,也沒有夫家的祠堂可進。
 “女子在她在自己父家地位,不比嫂子和弟媳,一般不准持家,也沒有發言權。持家和發言的是在夫家的婆媳,如此就迫使婆媳成為互相有共同歸屬、共同認同、利害關係的命運共同體,開出較多放棄自己主見和自覺主動去互相磨合的空間。”
 “但是,在現實中,這種比起母女更加命運共同體的關係,又是由‘從一而終’的觀念加強,它迫使來自不同父家的媳婦,放棄各自從父親家庭受到的熏 陶,轉向學習夫家的文化、接受夫家的歸屬與認同,固然可以讓媳婦減少各自行其是造成磨擦給家族帶來傷害,完成媳婦們一致為夫姓傳宗接代的任務;但同時間, 它因此也賦予家婆比母親更威權的角色,家婆是代表夫家認同的示範兼教導者,婆媳關係在一再是‘媳婦熬成娘’而成就新的長輩威權的家庭政治秩序中循環。”
 而且,他說,古時的家族制度,媳婦和婆婆住在一起,是作為沒有經濟自主能力的人物,又是繼承婆婆負責家庭理財和人事管理的繼承者,也較容易接受這套威權,甚至希望自己快點學會婆婆教的一切,繼承到一切,早點獲得夫家的信任和肯定。



按照傳統解決矛盾…(完結篇)

17/02/2012

報導:楊揚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新春佳節,牽扯出好些家庭的婆媳與妯娌問題, 令人不禁想,現今的婆媳關係是否特別複雜?  以往,咱們的祖先如何避免與解決這類問題?祖先們的智慧,在生活環境與條件大大不同的今天,是否還能派上用場?
 華人民俗文化學者、孝恩文化基金會總執行長王琛發博士,給大家講述老祖宗的做法。
以往的媳婦婚后就住婆家,沒有什么選擇,更不會有新春要不要回婆家的考量,現今媳婦自主權大得多。但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對節日本身的內涵不清楚,或是個人太任性過于自我獨尊,可能就會做出一些顛覆傳統,讓周遭親人無法認同的選擇。
 王琛發博士有感而發,分享他見過的一個個案:一個現代女性,不曉得按照傳統,她在死后是屬于夫家的“歷代祖先”,應該在婆家的姑子前擺出大嫂風 範,幫家婆一起準備過年的團圓飯,也是製造和家婆培養感情的機會;她偏要懷念娘家過節的風味,嫌家婆家人少單調,年三十帶了孩子回到娘家吃團圓飯,又搶了 嫂子和弟媳與母親在廚房協作溝通的空間。
 “這一來,當然兩邊都有人覺得她不好。尤其是她的嫂子比家婆更迷信,為了丈夫和孩子,更比家婆認同婆家,認為外嫁女帶外家孩子回到婆家下廚和吃團圓飯,會搶掉娘家的福分,結果大嫂為了維護她父兄祖先傳給后代的福分,和自己家婆的女兒爭論起來。”
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我后來告訴她,是她自己把自己的定位搞錯,忘記行使自己在婆家的‘長輩’身分,又忘了自己和孩子對父母家而言是屬于姻親的家庭,在娘家是介于‘親’與‘客’兼具的身分。”
 他相信,如果對方能按照傳統,堅持自己在婆家有“主婦”的身分,在年三十趕到家婆處配合家婆下廚,讓未嫁姑子和小叔感覺到她身為嫂子對他們的照 顧,又在初二之后回去娘家享受嫂子和弟媳準備妥當的一切,讓自己和孩子以“親密”的“客人”身分接受她們款待,不吝嗇稱讚她們持家有道,那就不會被指責強 搶兄弟家人的福分。
 他指出,事實上,傳統上會有“搶福分”的說法,涉及以前大家族以至宗族村落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需要,正是怕嫁出的女兒插手娘家事,導致外孫或女婿 也會介入,形成外戚干權,如果幾個女兒都如此,家裡就形成外戚意見紛紜的戰場。同樣的,要眾媳婦不能干涉娘家,只能一心一意成為夫家的人,也是避免各自把 自己的娘家文化帶來,導致夫家后人分化;甚至因媳婦的認同還在娘家,也可能導致不同姓的外家勢力滲透影響入宗族內部,一樣會出現分化。
堅持回祖屋妻不滿
麗菁(化名)的家公家婆去世好幾年了,丈夫的兄弟姐妹,大多數已在吉隆坡發展,並且都在首都置業買了房子。
 令她不解的是,老家的房子已丟空,但是每年農曆新年,大伙還是不辭老遠、攜老帶幼地,駕數個小時的車回鄉,大洗大刷一番。
 這是個名不經傳的小鄉村,沒有什么特色與景觀,而妯娌間也沒有什么話題,麗菁每每回去都悶得發慌,覺得大好新年就這樣浪費掉了,實在可惜。
 反觀丈夫,每每新年回鄉就緊黏著沙發看電視吃年餅零食,傍晚時分駕著摩哆在不大的新村閒逛,或去看看別人的果園菜園,也沒見他找朋友,但他卻樂在其中。
 她忍不住問:丟空的老家,有必要回去嗎?縱使那邊有丈夫和他們兄弟姐妹的童年記憶,但那個地方對她來說是全無意義的,對于丈夫他們的回鄉之舉,她只有一句話回應:無聊!
 她曾通過丈夫向兄弟姐妹們建議留在吉隆坡過年,但是他們都不同意,堅持要回鄉。
王博士解:回鄉見故人尋根
實際上,每個人都可能藉著新年等特殊日子,回到故地見故人,滿足他心中的“尋根”感覺。
 有些人可能回到小時的老房子聚會,有些人可能回到他心中有某種特殊象征意義的地方,哪怕在別人眼中毫無意義。所以,陪同對方去感受對方的心靈深處,又或者尊重對方,讓對方有時間去追尋感受,都無可厚非。
從傳統看現代婆媳關係
 我們之所以應當重視傳統社會如何通過節日、習俗來規制婆媳關係,正是由于社會變遷后,我們需要對比,也可以從傳統中找到一些穩定婆媳關係、夫妻關係的價值觀和方法。
 王博士指出,目前影響婆媳關係的社會演變,主要還是父權/夫權社會的衰退。女子可以經濟獨立,同時,受過教育的女子各自可以有自由的思考,而核心 家庭制度建立在夫妻為主軸,雙方關係更平等。這一來,嫁進來的媳婦和家婆日夕相互依存度低,婦女也不再是留在家中管理家庭經濟而沒有掙錢能力,明顯也不必 依賴和附屬在宗族/大家族。
受西方思想影響
 “現代婆媳都有經濟保障,媳婦不再只能跟隨家婆學習,以至繼承家婆在家族管理家務/財務的角色。同時,現代婆媳雙方主觀上都知道平等和相互尊重的 重要。可是,現代婆媳關係受到西方個人主義影響,往往視個人感受和個性自由發展為自己的權利,很少考慮自己應該承擔什么樣的家庭責任,只想到要別人尊重卻 又不願意包容、了解毫無血緣卻被綁在一起的婆媳關係。”他說。
 加上原生家庭教育出現的文化差異,造成媳婦和婆家的家庭道德價值觀念總有差距,使得現代婆媳關係調適難度增大。
 傳統社會強調個人歸屬和定位自己的“本分”,強調有定位就有相應對他人的義務,無疑是有助主動維繫關係。
學習體會對方處境
 “婆媳關係等于兩個互不認識的女人認同進入另外一種必需親密的長期社會關係。古人要求婆婆懂得愛護、耐性教導,媳婦懂得謙讓和尊重,這個道理不見 得現在就要相反。而古代的婆媳同在一個屋簷下,同時要一起應付宗族成員的諸多事情,婆媳當然容易及時溝通。而且,古代社會環境變化不劇烈,婆婆是由當媳婦 的經驗熬成的娘,只要真做到將心比心,也容易和媳婦換位思考。”
 “但現代的婆媳不一定在一起,婆媳之間如果缺乏溝通,就不可避免被誤傳或誤解;因此,對比起傳統社會的婆媳,雙方之間的主動溝通和多做換位思考,更為重要。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分析和思考問題,理解對方的感情,體會對方處境。”他總結說。
兒子丈夫雙角色夾心人
 古人說“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當然你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把權力給了男人,但它的本源其實也是放在現實的人際關係脈絡上,說明男人身為丈夫也身為兒子,在男女關係當中應負主動的責任,當婆媳發生矛盾時,兒子確實是確保解決問題的最佳人選。
 王博士分析,傳統倫理同時也強調對父母“孝道”和夫妻“互敬”的基礎上,“從”不能理解為男人可以亂說話、魯莽決定兩個最親女人的命運。他應該要 有解決問題的耐性,更要洞悉家庭人事的點滴細節,也要敏感掌握婆媳之間位置不同的微妙心態,不能以考慮母親養育之恩為由而欺負妻子,也不能因為妻子的要求 而對母親不孝,更不能怕傷感情採取迴避態度,任其矛盾發展。
 “兒子要主動幫助婆媳做好心理溝通,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指出各自的對和錯,有些問題還要主動承擔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