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美國社會運動


佔領華爾街 掀第二次革命(上篇)

08/11/2011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文:楊揚 
圖:互聯網

 

原本是一場抗議財富不均的示威活動,美國紐約的“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行動,初時不過吸引整千人出席,不料最終卻如滾雪球般、聲勢越來越浩大,而且還沖出國外,獲得好些國家人民響應參與,紛紛上街示威。

 如今,雖說美國邁入冬季,華爾街甚至偶有飄雪,然而示威人群顯然仍不愿散去,他們設置暖氣機,打算長期駐紮抗戰。

 種種現象,讓上了年紀的美國人感覺似曾相似,1960年代那股澎湃激情的大型學運社運的氣勢隱隱成現。當時最強大的嬉皮士運動與學運、反戰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交織成巨大的社會運動浪潮,對當地政治、文化與道德觀影響深遠。

 有人甚至說,佔領華爾街”行動,將會是繼嬉皮士運動之后,第二波美國社會大革命……


“第二次美國革命已經開始了。”自然新聞(http://www.naturalnews.com)編輯、健康守護員麥克亞當斯說:“今日的美國 人,感覺絕望。他們的工作已被出口到他國,他們的健康保險遭僱主棄保,他們的美元日益貶值,他們看不到未來有多大的前途。他們憤怒、沮喪及失望,因此他們 走上街頭和抗議。佔領華爾街!佔領美國聯儲局!上街!”

 這種龐大的示威抗議活動,一開始,似乎“只是又一宗示威事件”,在美國這個民主社會,上街表達意愿或抗議什么,就像吃飯一樣稀疏平常,警方甚至為示威者開路。

 沒想到,其后勁卻越來越強,而且韌性夠大,竟能持續下去,從9月中迄今,已接近兩個月。

 “佔領華爾街”這個點子,原先由加拿大一個宣傳反消費主義的雜誌——Adbusters所提議,它建議舉行和平集會活動以佔領華爾街,借此抗議美國政治領袖在解決經濟危機中較遜色的表現。

 儘管Adbusters雜誌提出此建議,這個活動並無具體領導者。

 只是此點子獲得一些積極行動分子響應鼓吹,而使得該運動得以壯大。

 過后,隨著更多其他組織的響應,聲勢才越來越浩大。

 在2000年代后期環球金融危機爆發后,許多大公司瀕臨破產,導致美國等許多國家經濟萎靡不振和失業率居高不下。工作與生活失意,中低階層人心普遍不滿,成為烈火得以延續的催化劑。

反對欺壓不合理行為

表面上,“佔領華爾街”運動與抗議金融業及大企業有關,然而,麥克亞當斯卻點出大部分美國人忽略的一點,即不只是美國金融代表──華爾街,事實上,美國幾 乎各大權威領域都出現重大弊端,包括美國國會、美國衛生保健系統、傳統農業、當地主流媒體、加工食品業、政府監管機構以及軍事相關工業。

 他力數當地社會的各種黑暗與弊病,如銀行為毒販洗黑錢、美國政府在墨西哥運行非法槍枝,並讓可卡因與海洛英經黑市流入美國、當地主流媒體公然說謊及造謠、一些新的醫學科學全然是騙術或虛構,由背后企業財務支援,並有其私人議程。

 “本地水供應刻意被稱為氟的毒物污染、本地食物供應被其他危險化學物,如阿斯巴甜(代糖,一种比蔗糖甜200倍的甜味精)、味精與雙酚 A(BPA)污染。”他指控。

 他並不認同自來水中加氟的做法,,並指加入水中的氟其實是有毒的工業廢料,對人體有害。他認為,自來水中應加氟這種說法是政商勾結、愚昧人民、圖謀私利的伎倆。

 對他來說,佔領華爾街行動有更大的意義──反對社會中種種壓榨與不合理的行為、反對在美國發生的種種愚昧人民的舉動、反政府的腐敗濫權等等。

 第二次革命,是對人民尋求真理、真相、公平合理以及美好社會與環境的向往與追求。

 當人類科研發展步入歧途並且走過了頭,當有人把自己當成上帝、當金錢與權勢主宰一切、當貪婪妄為已戰勝了道德品格、當是非扭曲、社會人心迷失、地球被破壞到污煙瘴氣之際,亞當斯的控訴與訴求,雖然聽來有些偏激,然而卻切合時宜。

 美國,乃至全世界,或許真的該來股新的革命,全人類重建美麗新世界的革命。

 希望,我們還來得及回頭。

佔領行動跨越全世界

 受到2011年發生的阿拉伯之春(備註)啟發,加拿大反消費主義組織Adbusters決定發起一項革命運動,呼籲平民百姓佔據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宣泄不滿。

 2011年9月17日,近一千名示威者到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頭示威,紐約警方一度圍起華爾街地標──華爾街銅牛,以阻止示威者對這個象征進行破壞性行為。

佔領華爾街活動的目標是要持續佔領紐約市金融中心區的華爾街,以反抗大企業的貪婪和社會的不公平等,反對大企業影響美國政治,以及金錢和企業對民主、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對法律和政治的負面影響。

 活動的具體要求在運動中逐漸產生,並獲得越來越多老百姓的回響,蔓延至美國多座城市。

 10月1日,類似的集會運動出現在華盛頓特區、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波特蘭、阿布奎基、坦帕、夏洛特、西雅圖、丹佛和緬因州波特蘭。

目前,該運動已發展成“一起佔領(Occupy Together)”,跨出美國,蔓延至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澳洲各地,並在10月15日開始全球各大城市串連。

備註:

阿拉伯之春指大西亞地區(北非和西亞)眾多阿拉伯國家、和少數歐洲、美洲、亞洲國家,自2010年底開始發生的一系列民主和經濟等議題的社會運動。這些運動大多採取公開示威遊行和網絡串連,迄尚未完全結束。

嬉皮士力圖反文化

 說到嬉皮士(hippies),很多人腦海中勾勒出群居男女蓄長髮、奇裝異服、嗑大麻、聽爵士音樂、跳搖擺舞等。

 其中,最讓人刮目的,就是突破傳統宗教束縛與價值觀、強調自由自主的“自由性愛”觀,青年男女跟示威中剛認識,甚至是陌生人上床,或是同性相戀。

 這種行徑與嗑大麻,最叫人詬病,也讓原本較高格調的運動,摻雜了許多頹廢色彩。

 實際上,當年這一場運動出發點遠不止于此。

 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到了60年代,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然而,社會卻出現傳統文化功能失調以及信仰危機。

 肯尼迪總統和馬丁路德金分別被刺身亡,進一步加深年輕美國人對美國制度、生活方式及宗教倫理的懷疑和不滿,憤怒而郁悶的青少年需要有個出口宣泄心中不滿。逐漸衍生了嬉皮土文化所隸屬的“反文化”,即幻覺文化(psycdelic culture)。

 在極力推翻種種社會的束縛與契約之際,他們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反傳統、反制約、反主流文化。

 一般上,嬉皮士大多數來自白人富裕家庭,他們拋棄富貴,擁抱貧窮、簡單而隨意的生活,力圖擺脫與現實社會和現實文化模式的種種聯繫。

群居村推崇無為而治

 1967年,16歲的中生麥克梅特利離家出走一年,周遊全國尋找友誼,次年他回到家鄉萊頓城,與7名輟學大中學生合力建起最早的群居村──萊頓公社。

 他們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男女分居,在木屋旁的小溪汲水,以木材燒飯,主食為馬鈴薯、玉米和大豆。

 自此,打著“回到史前”與“尋找友誼”口號,群居活動迅速在美國興起,並遍及全國。

 1970年,全國有逾200個群居村,總成員四萬多人,次年就發展到3000個群居村!

 群居村過著另類生活,他們反樸歸真,財產、子女乃至性愛採用公有制,而且注重教育和環保。

 其次,嬉皮士運動席捲歐洲,當地也出現許多群居村,在德國,村數高達11萬個。

 除了倡導“回到史前”口號,希望在史前時期尋找精神力量。他們也推崇“無為而治”,認為只有無為而治的簡樸社會、簡單生活,才能保證人民個人的尊嚴和自由。

 他們的箴言是“做自己的事”(do your own things),除了意味對傳統道德的反叛,也主張從自我及自我感受開始,創造新生活和新文化,並強調個人對個人負責。

美國文化的自我調節

 反文化吸引了大量二戰后出生的年輕族群,包括學生,他們反對資產階級價值觀和美國傳統的生活方式。他們指責資產階級貪婪成性、唯利是圖,在性生活上拘謹無能,在生活上俗鄙不堪、服裝千篇一律……

 50年代傳入美國的東方禪宗受到青少年推崇,這些反叛青年希望借禪修走出困境,找到自我。

 嬉皮士之中也有不少禪宗追隨者。唯,他們並未從宗教涵義上認識禪宗,而是偏向將它作為抗爭工具與修煉手段。

 最終也有許多人轉向了大麻、性與逃避。

 可以說,嬉皮士文化是美國文化自我調節、自我反省的產物,支持者挑戰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和既存社會現實,企圖實踐及創造他們理想中的新社會、新生活,他們提倡新文學與新藝術,甚至重回“伊甸園”,品嘗人生的“真正樂趣”。

 嬉皮士文化后來滲透時尚流行圈,時至今日,那股頹廢與懷舊的情懷,仍叫許多參與過當年這股社會運動的人員緬懷不已……


美國社會運動 當年嬉皮士 孩子卻一本正經(下篇)

09/11/2011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文:楊揚 
圖:互聯網

 “當年的嬉皮士哪裡去了?”

 許多對嬉皮士文化有興趣的人,偶爾想當年時,難免有此疑問。

 當年那些思想新潮、作風大膽的青少年,喜歡離家出外跟朋友群居。現今,當時普遍的嬉皮士群居村大部分已消失在歷史洪流中,只有小部分如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Christiania能堅持到今日,成為嬉皮時代精神最後的堡壘,供人景仰。

 到底,這些嬉皮士現況如何?

 再進一步,這叛逆的一群,他們的下一代又如何呢?會比他們更叛逆嗎?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的Christiania嬉皮村,成立于1971年,有如市中一個“自治區”,有自己的“國旗”、自己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儼然一副國中之國的模樣。

 當年嬉皮士運動如火如荼在美歐狂燒,一些丹麥嬉皮士佔領了政府荒廢的舊軍方建築,並在這一帶興建起他們理想的烏托邦。

 Christiania也稱自由城,一度是毒品自由的天堂,犯罪分子混雜,后來丹麥警方多次掃蕩后,總算把毒販趕走。無論如何,嬉皮士喜歡吸食的大麻,在這裡還是可以找到。

 這裡採用公社制度,嬉皮士自供自給。村裡有各類工藝品,到處是塗鴉和宣言,食物非常有機。

 “村民從老嬉皮、小嬉皮到嬉皮baby,總數約一千人,只是年輕一代的模樣已沒那么嬉皮,造型反而比較龐克。”一名旅客如是形容Christiania居民。

 嬉皮士養出龐克孩子,應該說不稀奇吧?!

 無論如何Christiania畢竟是塊自成一格的世外之地,依然能保有當年的生活與環境,但是,落在世俗社會的嬉皮士,他們又如何呢?熱愛自由、充滿理想與叛逆不羈的嬉皮土,會教養出怎樣的孩子呢?他們的下一代又是否傳承了父母的極度叛逆及追求理想的精神?

孩子保守拘謹

 美國《外灘畫報》曾在專訪英美兩國數位昔日著名嬉皮士的孩子,請他們分享他們與眾不同的成長過程,結果發現大部分孩子童年最大的渴望都是:想要有一對正常的父母。

 采訪結果發現,這些孩子也很叛逆,而這種叛逆是對父母行徑的反叛:他們壓根本不想跟他們父母一樣,結果就走到迥然不同的方向去:變成保守拘謹、“節制並還貸的一代”。

 看到了父母的版本,許多嬉皮士的下一代不再對叛逆和自由抱有幻想或想追求,踏實與平實地生活,做回自己本分,反而是他們所嚮往的。

 對昔日嬉皮士來說,自己反傳統反社會,當年口號喊得如斯響、嬉皮士文化貫徹得如斯徹底,最終卻孕育出奉公守法的乖寶寶孩子,也真夠諷刺吧!

嬉皮士下一代分享

★賈韋恩雷尼:童年如“噩夢”

 自喻自己的童年如“一場噩夢”,英國攝影師賈韋恩雷尼坦言,其童年生活毫無規矩可言。

 他的母親簡系出名門,由于童年生活束手束腳,老有保母看顧,當了母親后,特別希望孩子們獲得自由,他讓孩子在英國威爾斯鄉下享受無比自由的童年。

 對簡來說,要孩子成才,不一定非得上學,上學,只是孩子們各種戶外玩樂活之間的中場休息,他們經常爬樹、野外露營、徒步旅行。

 “我們小時候都在就近的學校唸書,天天必定遲到,穿的衣服也總是很不像樣。”賈韋恩說。“有一天學校組織我們去游泳,于是我叫媽媽找一條毛巾塞進書包裡。等到游泳更衣時,我嚇傻了,這下臉丟大了----我打開書包,只見一條印著裸女的大浴巾。”

 直到少年時期,賈韋恩的大哥不得不寫信跟外公外婆討學費,以讓他們進入貴族學校就讀。

 在20歲時,與其跟同齡人一起沒意義地泡吧與夜店,賈韋恩寧可努力學習好好工作,年紀輕輕就為事業打拼。

★克羅伊福克斯:不學父母抽大麻

 克羅伊的家境算不錯,父親是劇院的劇目制作人、母親是選角導演。

 父母工作的關係,克羅伊家一度日日笙歌,充滿無休無止的派對、舞會,明星與時尚名流如走馬燈般出入。

 克羅伊與弟妹幾乎每晚都趴在家中二樓的欄杆上,窺視樓下紅男綠女、杯觥交錯、令人目炫神迷的熱鬧風光。

 姐弟妹三人還一度以為,每個人的童年都是這樣。

 年紀漸長,克羅伊開始感覺不自在,他往另一個相反的方向發展,發奮圖強用功讀書。

 來到中學叛逆期,當他的同學開始學抽煙時,他反而天天泡圖書館看書,同學們開始拿假身份證混夜店時,他反而乖乖上床睡覺。他努力追求好成績,只要哪科考不到A,就像考不及格那么難受。

 “我開始覺得我的爸媽不稱職──有一個周日的午后,爸媽居然在餐桌上傳大麻抽,我見狀馬上自覺離開飯桌,回到自己的房間裡,鎖上門獨自抽泣。時尚讓我感到恐懼。”他回憶說。

 對比父母,他的服裝與行為,更為保守,在派對上往往感覺極不自在。

 27歲時,他與青梅竹馬的鄰家男孩結婚,生兒育女、貸款買房子、自己洗衣,偶爾才跳跳舞,並沒有什么名人朋友。

 他笑言其父母一定很驚奇,他居然滿足于這樣的簡單生活。

★珀比德維倫紐夫:比同齡孩子更懂事

 跟克羅伊一樣,珀比同樣有一對淫浸演藝界的嬉皮士父母,父親是著名攝影師,母親是名模,生活極為璀璨。

 他形容其童年為“十分開放、創意無窮,充滿自由的氣息,但是這一切似乎多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在少年期他開始遭遇成長的煩惱,苦苦尋找自己的身分。“我成為派對上最正經的人,我的同學都開始反叛、嗑藥,我從不參與。我看起來總是比同齡人大。大家開始鬧騰狂歡,我卻一個人躺在衣服堆上睡著了。”

 成年后,雖曾當模特兒走T台,但他卻覺得很無趣,更喜歡拿相機觀察別人。最終,他當上了攝影師。

 時至今日,他仍覺得自己不合群,是名工作狂,對自己有很強的控制力,喜歡關注那些並不流行或時尚的事。

★墨菲威廉姆斯:渴望正常家庭

 作家墨菲是詩人雨果的獨生女,母親是法國表演藝術家。

 他的家庭生活相當“非主流”,父母經常帶各自的情人回家,這時小小的墨菲就得出來當他們的監管員和道德標尺。

 “我童年最大愿望就是有個正常的家庭。”他8歲時曾去法國的姨媽家住上半年,愛死了那種一般人正常平凡的生活。

 “有一次媽媽來看我,還帶他的男友來。他身穿一件紅皮夾克,腳踏細高跟鞋,頭髮染成黑色,劉海卻挑染成金色。我記得那時我從骨子裡對他感覺失望,覺得他趾離我心中理想母親形象是那么遙遠。”

 現今墨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對家庭生活的每個細節都十分在意。

★柯斯莫蘭德斯:和父母互看不對眼

 其父親曾是夜店老板、經紀人和出版商,母親是歌手和音樂創作人,兩人維持著開放的婚姻關係,生活中也常出現大小明星。

 柯斯莫蘭德斯顯得與父母很大不同,他留干淨短髮且有點書呆子氣,父母毫無遮掩地在客廳享受歡愉,他卻獨自在他超整潔的房間內看俄羅斯文學名著。

 “爸爸常帶朋友參觀我的房間,以證明我心理不正常。我父母覺得我是個怪物,反過來我也覺得他們是怪物。”

 柯斯莫的第一段婚姻也有點享樂主義,但他無論前晚玩得多瘋狂,第二天一定洗漱整齊接兒子傑克放學,盡管如此,兒子看他的眼光跟他小時候看父母的眼光一樣。

 如今傑克已長大,是個自由人士,有文身、穿耳洞,喜歡重金屬搖滾。柯斯莫高興孩子生活方式,而且比較有經濟觀念和責任感,然而與此同時,他也有些遺憾以往波希米亞的生活方式看來不會重現了。

還是要感謝父母…

 無論如何,即使當年多么不認同嬉皮士父母的行徑,大部分受訪者最終還是感謝父母。

 攝影師賈韋恩就說:“回頭看,我才知道原來我的童年真像是天堂啊,但對當時的我們來說卻是一場噩夢。”

 作家墨菲雖然對父母當年各有情人、奇裝異服及嗑藥行徑很不認同,然而成年后,其內心對反傳統的父母還是感激大于責備。“我其實很為他們驕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